张老师是这学期刚入职的新教师,学校委以重任,把她安排在小学六年级的位置,还做了班主任,面对这个重任,张老师如临大敌,自己只是才教了半年多的小白,在教学上倒不怕,可以不断钻研,但做班主任工作还是头一次,她内心的压力无限大,几次想请辞班主任的职务,但领导就是不肯,说年轻人要多锻炼。听以前的班主任说,她这个班有几位出了名的同学。小A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孤僻,不合群,在班里好似一位冷面sa手,谁看了都要惧他三分。上课他做什么,谁都不敢管,一管他,他就瞪着双牛眼,好像别人欠了他一百万一样。小B同学:是个娇生惯养的主,每天带上百元到学校来,她手下有一帮人为她服务,有帮她写作业的,有帮他买东西的,只要用钱能搞定的事那都不是事。看看,就是这样的一个班,听起来多么可怕。班干部如同虚设,班集体凝聚力严重涣散,老师在还好,老师不在班里成了菜市场。
张老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整顿班级纪律,召开主题班会,民主评选班干部,制定班规,强化课堂常规及课间常规。经过一番大刀阔fu的改革,班里的纪律有了好转,孩子们向心力开始凝聚起来了。张老师想试着重点来转化小A和小B同学。听说这 两位同学的家长都是难緾的主,前任老师都很惧这两位家长。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张老师来到了小A的家,这是一位外省打工的出租房,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家里光线很暗。小A的奶奶在服装厂做车工,看年龄有五十岁左右。看到老师过来,奶奶还是很有礼貌地请老师坐下、拿了一瓶王老吉给张老师喝。小A在一旁很紧张,好像怕老师告他的状。张老师夸赞了一番小A,说他其实是一位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喜欢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多点和他交流、沟通,他一定会有变化的。小A的奶奶说:“老师,你这样说我真是太高兴了,以前的老师一来就是告状,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动不动就叫家长到学校去,你想想我在工厂加班,要请假是很难请的。”
看来小A的奶奶积了很多怨气,其中80%可能是误解,家长依据自己获得的不完整的信息(自己孩子的表现、家长群里的信息、其他家长的议论),开始形成一些认知。80%的情况下,家长会选择忍受,或私下抱怨,不会选择跟老师沟通。少数情况下,家长会选择跟老师沟通,或跟校长反映,或跟老师沟通没有结果时跟校长反映。张老师说,以后有什么问题,及时打电话给我,在学校我会全力呵护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就这样,张老师跟小A的奶奶进行了一次很愉快的谈话。小A也感觉老师很亲切,内心的防线慢慢地放松了。
小B是本地一位做生意的家庭,家境富裕。父母对孩子是全方位的物质满足,从来不知道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小B缺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关爱。张老师选择在一个晚上去小B家里家访,晚上小B的父母没有做生意,有时间在家。张老师详细了解了小B的家庭情况,看得出来,小B的家长对学校好像很有意见,总是说听孩子回来说学校老师怎么怎么样。张老师说:“小B在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她虚荣心很强,喜爱表现,又很霸道。学校有什么事,她回家跟父母说的时候总喜欢夸大其词,有时没有的事也说得跟真的一样。张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小B的父母说,孩子回家就是这样说的,经过一番互相了解,小B的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其实有很多事情真是误解了学校,误解了老师。今后一定要抽时间跟孩子多交流、多谈心,多带她出去走一走,多陪伴一下她,让她感受到父母之爱。
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喜欢把家长视为可能对自己构成wei胁的人。因此,尝试忽略、先发制人、欺pian、虚jia承诺,而不是视为帮助者,视为班级发展乃至于职业生涯中健康的力量。因此,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往往陷入被动的忙碌,而不是主动的创造,心里常常感觉到委屈,而不是喜悦。
对教师来讲,与家长的所有交往,都要建立在清晰明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你的每一个反应,都要用一个问题来审查:我这样做,是不是更有利于我和学生的发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调整自己。
魏老师说过:家校沟通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家校沟通中,决定性因素绝不是技巧,而是你的诚恳,你的目标,你的价值观,你对知识的热爱,你对孩子真正的关心,你生命中整体发出来的向上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你就是这几句话的主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