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 不要再神话德国妈妈如何一个带,中国妈妈也可以,讲了德国的种种好处,这篇吐槽下我眼中不喜欢的德国。
黄蜂成灾/wasp
到德国以后,刚倒完时差,两个孩子很快就喜爱上了户外活动。除了天天泡在外面玩,老大每顿饭都要求坐外面吃,两岁半的妹妹也跟在后面屁颠儿屁颠的帮忙,从屋里往屋外摆餐具。微风徐徐,闻着大自然的芳香用膳(最近宫斗戏看多了),真是上海享受不到的美好。

然而只要任何饮料或者食物摆到桌上,就一定会有三五个,或者六七个,七八个黄蜂结队如“战斗机”般空降而来。来势汹汹,咄咄逼人,毫不畏惧人。去年儿子在德国已经被叮了一次,我对这个小生物有些心理阴影,几乎每次坐在外面吃饭,我手里一定有本书,用来驱赶黄蜂;因此我坐在外面吃饭的吃相四个字可以形容:群魔乱舞!

有天我们去汉堡动物园,午饭时选了餐厅外面的室外花园吃饭。先生去排队买食物,我带着两个孩子找位置坐下,先给他们一人一个最爱吃的水果泥。

刚拧开盖子,成群结队的黄蜂扑面而来,老大被叮过,所以有躲避的意识;老二坐在那里如饥似渴的吸她的果泥,任由满嘴的食物成为众黄蜂们“攻击”目标。我拿起桌上的一本贴纸书开始驱赶这些肆无忌惮的黄蜂;赶走三只来了五只,最多的时候七八只黄蜂就围在她的嘴边;想起前天自己被叮,还肿胀着的手指,我就越赶越烦躁;正好有一只趴在桌子中央,我看准机会使尽全力用书狠狠一拍,“啪~”死了,真叫个解气。抬头一看,周围人群充满评头论足的目光聚焦在我和被我打死的黄蜂身上。许久没有被行过这样的“注目礼”了,我浑身不自在,同时也心里嘀咕:看什么看,你们难道没拍过黄蜂吗?
先生终于端着食物来了,我告诉他刚刚发生的事情,他对我们娘儿俩不仅没有“怜香惜玉”,反倒站在他的德国同胞一方继续“补刀”:
“在德国,黄蜂是被保护的,不能随便打死它们。”

好吧,不能拍,我总能躲吧;自此每次在外面吃饭,一大半时间我都在手舞足蹈,躲避或者驱赶黄蜂。先生就在旁边念经:
“淡定,淡定,动作不要大,它就不会叮你,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 我也在心里碎碎念:把黄蜂和我先生都送回到古代吧,他一定能跟唐僧气味相投。

七八只黄蜂“纠缠”孩子的时候,我没顾上照照片(如果真的照了,我还是亲妈吗?)这里一张我们在湖边吃饭,一只黄蜂自己钻进杯子的照片。德国的餐厅都会给坐在室外点饮料的客人给一个杯垫,压在杯口上,专门防止黄蜂的,可见黄蜂之猖獗。

下面这张是我查到德国对于无理由捕杀黄蜂的罚款金额。保护动物是没有错,但是这些动物已经严重干扰到日常生活了,难道就我这个中国人跑过去不淡定吗?明年再去德国,我还是带个面纱去吧。

2
厕所“黑手党"/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问题
我从2012年第一次去德国,就深深体会到在德国找厕所之难。先生称其为德国的“厕所黑手党”。
公共厕所非常少
我第一次在柏林参观教堂的时候,沿街走了很长时间找不到厕所,憋到我差不多当街暴哭。以后出去都不敢狂喝水,要么就是趁在餐厅消费的时候赶紧去趟厕所,以防止上次的“惨案”再次发生。而且人越多的城中心,厕所越难找 ,反而是去乡下或者湖边旅游厕所就相对好找很多。
基本没有免费的厕所
在德国厕所一般收费0.5欧(相当于人民币3块多),有机器收费和人工收费。餐厅里的厕所只对顾客免费,一般餐厅都会贴出告示:非本店顾客请付费。多说一句:习惯国内蹭麦当劳免费厕所的,去德国就享受不到免费待遇了哦。
商场或者很多公共区域里的厕所一般会有人守着,面前的盘子里放着硬币,还很热情的跟你打招呼,他们就是在收小费。我老老实实的给了很多年以后,才发现很多人其实也不给的。对于厕所小费是否如同餐厅消费一样约定俗成必须要给,我每次问先生,他都很愤慨的说:这个简直就是德国厕所黑手党,剥削人民大众。。。。。。好嘛,先生一秒钟把这个上不了台面的问题提高到如此政治高度,我也是不服不行。反正以后我身上有零钱就给,没有零钱也就硬着头皮,低着头悄悄走过去。(上个厕所我容易嘛)
德国《每日镜报》2018年报道称,德国首都柏林拥有350万居民,每年来访的游客超过1300万,但整个城市却只有280座公厕。这相当于平均6万人才有一座公厕。文章称,厕所被认为是人权,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公厕危机”已成为德国各个旅游城市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于此同时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开展“厕所革命”,根据2016公布的数字,上海修建公共厕所数量是6197座,而且是免费。

得意扬扬的我把这两个对比数字扔给先生后,就准备洗洗睡了。 以后再去国内公厕免费如厕时还是且用且珍惜吧。当然如果卫生,硬件水平能再提高,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美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