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6
今天正式读完了《静悄悄的革命》。
虽然只有薄薄的152页,但是佐藤学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足以可称为“思维的地震”。前面十余天我随记打卡,仅仅只是零散、片断、主观化的阐释,是我初读时尝试与本书对话的初步过程。
如果借用怀特海的节奏论来看,读完第一遍,是阅读的“浪漫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作为读者的我被书中作者所阐释的观点、视角、案例等等所深深的吸引,并引发好奇,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调用自己的理解力、前期经验,来尝试着解读作者关键观点和主旨。譬如,刚刚看到“主体性”神话,我就被这个高度精炼、极富洞察力的词汇所震撼,并在反复思忖的过程中,联想自己曾经观摩的课堂,乃至自己的课堂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景象,这样的反思对照,加深了我对“主体性”神话这一个作者提出的核心观念的理解。
这是啃读的第一层次,尝试与书本对话。
而在通读完全书后,反问自己,究竟记住哪些?这本书给我留下最关键的信息是什么?如果我只能支支吾吾地说出零星碎片的一些词和观点,说明阅读的第一层次,还明显地缺乏逻辑和结构感。这就涉及到啃读的第二层次,结构化。应当及时从细节的旋涡中抽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作者的思维框架进行提炼、总结和结构化。而最好的工具,是思维导图。导图我将在日后整理绘制出来,今日先从文本上进行回顾。
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提到了一个“知性阅读”的概念。所谓知性阅读,是与感性阅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式。感性阅读就是快餐式、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而只需凭借主观感觉即可,畅销小说,或者浅显的成功学书籍即是此类。然而这种感性阅读,对于增长人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用处,也因此是新网师所极力反对的。而新网师提倡有难度的经典,所用的方式即是知性阅读——它的是“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这里,知性阅读和啃读的理念非常相近,包含了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对文本的理解方式是逻辑和经验,
二、强调与书籍的钻研性质的对话
三、用文本的观点改造自己。
对照刚才提到的啃读第一层次,其实就包含了逻辑和经验理解和书籍对话,而啃读的第二层次,结构化,就尤其突出再读的逻辑性。第二、三次乃至往下的多次阅读,就要试图从经验感受中抽离,而高屋建瓴地去挖掘作者的逻辑推演和框架建构,乃至会延伸到对自我的反思当中。
举个例子,同样是面对“主体性”神话,不同层次阅读者会怎样思考?
第一种阅读者会感到这个概念的冲击力,他会感叹作者的敏锐和精准思考,在对照自己的观察后,确认和验证这种思考的正确性。但,除了感叹,便止步于此。
第二种阅读者,在体验到冲击之后,会反思,这种“主体性”神话,是否存在于自己的课堂上?如果是,自己一定要担心!也就是说,阅读这个概念,给他强烈的震撼和警醒。
第三种阅读者,会在反思自我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我的课堂的确存在过这种神话,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我是怎样应对的?我当时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是真正以学生为名,还是掩盖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强权或者无力?现在我会如何思考和行动?由于刚刚读到“主体性”神话,而还没有涉及到后面的行动和实践案例,这位教师阅读者,会带着强烈的自省和反思,审慎地看待自己的课堂,并且被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想要了解如何将这个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课堂教育实践。
以上三种,就体现了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普通教师阅读和专家型教师阅读的区别。
而你我,在哪个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