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尽管在阅读其他作品的时候我也曾被书中的内容感动过,但都没有这本书这样让我产生共情。

书中的前几章讲述了一战前欧洲的太平盛世,人们远离战乱,安居乐业的享受着生活。当时我正忙于即将量产的一个新项目,颇有些焦头烂额,也无暇顾及生活中的小美好,即便是阅读也多少有些心不在焉。
大概从第五章开始,一战便开始初现端倪,而即将阅读这部分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疫情来到了我的所在的城市。第二天便开始了静态管理模式,因为我所在的公司福利待遇还可以,所以并没有不工作就没工资的顾虑。起初我还在想,这下有时间可以在家安心的把这本书读完了,可实际生活哪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呢?
居家办公反而比在公司办公还要忙,同时还要担心没跟自己住在一起的父母做核酸排队的问题,物资的问题,而媳妇前一天回娘家送物资后便出不了小区,回不来家了。一切的一起都有些焦头烂额,一夜之间各个物资采购群的信息开始让手机叮当作响,接龙仿佛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每天一轮全员核酸,今天已经是第7轮,每天都没有放假的感觉,早上就要起来做核酸,让后办公+接龙。比我们起得还早的医务人员和大白们更是辛苦了。
平日里,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觉得有那么多不顺心的事,可是这些事真跟生死放在一起还算是事儿吗?我们平日错过了多少生活中的小美好呢?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眷恋昨日的世界,因为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而明天之所以会更好是因为有更多的人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一直想做一个“世界公民”,似乎没有觉得身为一个奥地利人有何种荣光,但当奥地利在二战中沦陷,他的护照成为了一张废纸,他不得不在英国申请暂住证,从一个外国旅客成为一个没有国家的流亡者。这时他才意识到有祖国的人是多的幸福。这种幸福其实是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掉的。
而书中所描写的一战前的太平盛世也只是局部的太平盛世罢了,的确当时的奥地利甚至整个欧洲远离战乱,人民安居乐意,享受着生活,但并不代表当时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也过着同样的生活。这种所谓的太平盛世之下其实暗流涌动,否则如此的太平盛世怎会如此轻易便被破坏,就好比大唐盛世怎么会突然就会爆发出安史之乱呢?都说什么什么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很多人是不是忽略了除去这颗稻草之外,压在骆驼上的其余的重量呢?
从另一个角度说太平盛世也许是枯燥的,那时候的人们都有普遍强烈的安全感,公务员翻着日历就知道升迁的日子;知道皇帝就算死了还有继承人;维也纳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一场演出的好坏。可能只有在失去了之后才会倍加怀念当初那些所谓的“枯燥”的日子。
彼时战争不过是报纸上野蛮人的低级趣味而已,离文明世界已经远去…...当时似乎只有两种文明,欧洲文明,欧洲之外的野蛮文明。貌似以文明击败野蛮已经成为一种荣耀?而解决问题的最文明的方式似乎就是“战争”,似乎开战后获胜的一定是己方,被杀死的保准是敌人一样。青年们奋勇的参军,仿佛迎接他们的不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而是灯红酒绿的舞会。
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好奇这本以作家的视角来写的回忆录对战争的描绘会是怎样的?但书中并没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相反个却是通过民众的表现和境遇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只要非本国或盟国的公民便是敌国的不受欢迎的人;前几天还是古董收藏商的绅士,几天后就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人们被迫远离国家流亡到陌生的国度,而在那里迎接他们的并非鲜花和拥抱,很可能是铁丝网和棍棒。
此前我一直对茨威格夫妇的自杀觉得可惜,觉得在坚持一下战争就胜利了,还曾经在第一次共读会上说起了不得志的苏轼,点赞了这位乐观而豁达的大叔。经过这次小城的疫情,我忽然觉得,没有经历过对方的人生,没有资格去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你并不是他,而且真的身处他所在的环境,你也许做得还不一定有他好。
战争在极短的时间内可能就会毁掉一个人之前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如果世界已经变得不再是曾经的样子,你还会爱它吗?有的人会说:Yes,而有的人可能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他们不想把自己变成行尸走肉,也许他们的眼中已经失去了希望。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生活或为这样的生活奋斗过,可如今都已经离他们而去,而且没有丝毫转机。
卑微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其实都不容易,没有孰高孰低,孰是孰非。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Me before you》(因为喜爱,我把中英文两个版本都读了,还有电影也超赞),男主威尔虽然获得了女主露的爱情,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乐死,因为他无法接受车祸后的自己,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同时他也不想拖累露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也许当我们回首时会后悔昨天那个自己的选择,但与其沉醉其中不如想好如果过好每一个今天吧。
今天这本读书笔记写得有点乱,希望小城的疫情早点好起来吧~ 加油!
哥布林读书编号:22-13T278
书名:《 昨日世界》
作者:茨威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