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隐士,最熟悉的莫过于陶渊明。可那时候的隐士大都是藏起来的,对抗世俗,不和人交流。
比如陶渊明的哥哥陶淡,别人拜访他,他会躲起来。以至于从生到死,没人知道他是怎么过的。
但是陶渊明不一样,他单单保存下来的诗词歌赋就有七卷,如果没有精心的整理保管,这些东西怎么可能流传?
这时候你是否和我一样会怀疑陶渊明归隐的诚意?在解开谜底之前,我们先试想一下:有人真能脱离世俗吗?我们本来就是“俗人”呐。
比如二个原本相爱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转而相恨。这时不是不爱了,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爱。
那陶渊明是什么样的?他不是恨世俗,而是对归隐真的爱。
他所有的诗词都只是在记录和主张这种生活状态,就像是深山老林里的纪录片。
比如说,他的日常诗作大都是“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地都要荒了,得赶紧回去种。“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偶然见了个人,大都说的怎样种地。他还写过一些家常理短,几个儿子的日常等等。
他是真的在享受田园生活,例如我喜欢它,那我就把它所有的美和魅力展现出来,让所有人知道,大家一看细节,就都明白了。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想想陶渊明同时期那么多隐士,那么多诗作,为什么单单他的流传最广?
因为他显示出来的是爱,而不是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