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考后的第二天,我爸毫无症状地提出了离婚,理由是没有感情了……
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表示出任何对婚姻的不满,而提出之后,态度决绝,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那时候,妈妈天天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
面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传达出的软弱,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害怕。
我害怕触及那些深不可测的悲伤,这种情绪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带着窒息感,让我喘不过气。
于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对生活全部的感受,都整理出来锁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以至于我对于自己所有的痛觉,都产生了严重的滞后性,只是隐约觉得,自己的生活可能要发生一些改变。
我的父母都在机关单位,两人离婚的事很快传开,这时候,妈妈才知道,父亲坚持离婚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出轨。
后来,父亲又再组家庭生了一个男孩。
从小到大,家里“重男轻女”的观念我不是不知道,可当时的我却一直坚持,这都是爷爷奶奶的想法,不愿意相信“要个男孩”也是父亲在意的事。
尽管他选择离婚,可是,我都不想恨他。
但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被父亲的所做所为恶心到。

于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学会逼迫自己。
逼自己好好学习,所有的成绩都必须拿第一,虽然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跟谁比。
我将自己骨子里的内向发挥到了极致,只要跟人稍稍靠近,我都会觉得不适。
考研时我交了一个男朋友,可是在这段感情中,我总是心神俱疲,他人对我的付出,让我充满了压力,我对他,亦不敢付出太多。
对于“被爱”与“爱”,我都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就像一条野狗,渴望人群,不敢接触,一旦想要走近一些,就会被人嫌弃。
那些幸福家庭的孩子,可以站在充满爱的家庭里,一直幸福下去。可是单亲家庭里的我,脑海中总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说:
“所有的美好都是短暂的,只有不幸才能永恒。”
02、父母离婚的那些年,你过的怎么样?
从童年到成年后走入社会,是一个人能够建立安全感、认清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给予家庭坚定的爱与陪伴。
那么孩子在成年后,也无法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更无法拥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

幼年时候父母的离异,将会导致孩子在心理上对于爱的缺失。同时,家庭残缺的羞耻感,也会持续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
一旦负面情绪处理不当,孩子将会自发的衍生出一套自我防御机制。
他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既然所有的感情总归是要离开,那不如在开始建立的时候,就一并抛弃,至少这样,我不会受到伤害。
比起那些正常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内心深处更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这一点将会在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后,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比起一般人,更惧怕和爱人发生争执,因为惧怕离婚,更容易习惯在婚姻中委屈求全。
而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更容易放低自尊,使用几乎于讨好的方式,去迎合自己的朋友或是恋人,一旦产生矛盾,他们往往又是那些最容易放弃的人。
03、难道我这辈子都无法靠近幸福吗?
人生固然残酷,但爱的信任,依旧可以重建。
中心的来访者小东,虽然已经23岁,可是在他的脸上,总是写满了恐惧。他害怕所有陌生的环境,只要身边超过三个人,他就会被焦虑压的喘不过气。
经过老师的梳理,我们了解到小东在10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出轨,导致父母离婚。
父亲离开家庭的变故,让幼年的小东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的残酷。后来,小东去上学,同学们总是在他背后窃窃私语。从那时候起,小东没有任何朋友,一直独来独往,他谁都不敢相信,更不敢将自己的情况向任何人倾诉。
离婚后母亲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突然有一天,母亲告诉他自己要再婚。小东顿时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之后,他暗暗的把自己关在那一刻的情绪里,再也没有走出来过,他等着所有的伤痛慢慢腐烂,直到衍变为焦虑和躁郁。

对于童年遭遇过创伤的孩子,更需要清理潜意识中被抛弃、被伤害的感受。有些时候,孩子所表现出的“成熟”和“早熟”,其实是孩子在刻意隐藏负面情绪。只有通过正确的方式,对愤怒、指责、自卑进行疏导,才能获得建立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有时候,幸福与不幸之间不过是一线距离,全在你当下的想法。
不要怕,只要做好自己,不输就是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