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九月中旬,秋染甘泉时,县政协文史医疗小组组织了一次委员活动日,主题聚焦民间文化。半天的行程中,我们串联起下寺湾镇的文脉记忆:从文化站的非遗展馆到胡皮头的民俗博物馆,从程家纸坊的泰和小院到闫家沟村史馆,石槽石磨的沧桑、老木家具的温润、农耕用具的实用、生活物件的精巧,无不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珍宝。它们伴随生产生活而生,兼具实用价值与独特审美,是民间文化的鲜活载体,其传承既依托口口相传的非遗技艺,也离不开遍及千家万户的民俗收藏。
欣喜之余,隐忧亦深。甘泉从不缺民俗珍宝,以老物件为代表的民俗收藏,皆是祖辈智慧的结晶。但在时代变迁中,不少门类的精品持续外流,如今即便依循记忆寻觅,也常难觅其踪。相较于厚重的历史研究,近现代民俗史更面临记录空白的危机。
这并非甘泉独有的困境。各地民间收藏普遍遭遇共性难题:群众收藏保护意识薄弱,珍品易被外地收购流失;个人收藏者资金场地短缺,即便满怀情怀也无力承担长期养护;专业研究力量缺失,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难以深度发掘;传播展示渠道狭窄,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破解困局,需政企民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应强化扶持,为有志于保护传承的个人与组织提供审批监管便利及资金、场地支持;公立场馆需加大民俗文物征集与展陈力度,同时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利用闲置院舍打造私人收藏馆,让民间收藏获得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逐步形成公私互补、综合馆与专题馆林立共生的繁荣格局;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开展本地民俗文化系统研究与宣传推广,深挖藏品背后的历史内涵;更可将各类收藏馆纳入地方旅游线路,既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也扩大民俗收藏的影响力。
老物件从不是破旧弃物,而是见证时代变迁与百姓幸福的“活化石”,是连接过往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新时期,唯有以政策为引领、以情怀为根基、以传播为羽翼,才能留住民间收藏的根与魂,让年轻一代读懂岁月的重量,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新生。这既是甘泉肩负的文化使命,亦是各地守护民间文脉的长远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