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几千年的宝贝,不光治病,还教你怎么吃、怎么养身。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中医针灸”列进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中医在国际上火了一把。可是想把整个中医体系都申遗,直到今天,这条路并不好走。简单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生活里的文化,比如过年贴春联、做美食等等。UNESCO建这个名录,就是想保护这些容易“失传”的宝贝。中医为啥要申遗?因为现在西医当道,中医传承人少了,很多人不了解中医的厉害。申遗能让中医“扬名海外”,吸引更多人来学、来用,还能让中医在全球更有地位。
中医申遗的起点
早在2006年,中国就想着把中医“打包”申遗,专家把中医分成了八大块:理论、养生、诊断、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像藏医、蒙医)。结果只有“针灸和艾灸”申遗成功。究其原因是针灸已经传到160多个国家,全球有20多万针灸师在用,效果也有科学数据支持,比如能缓解疼痛、调身体平衡。这次成功让中医在国际上露了脸,但整个中医体系申遗就像一座大山,难点重重。
1. 中医体系庞大
中医不是一招半式,而是一整套“宇宙级”知识库:上万种中药、几百种疗法、阴阳五行理论,还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UNESCO要求申遗的项目得“具体、能定义”。针灸简单,针往哪儿扎、艾怎么烧,有标准。可整个中医像个超级大拼盘,边界是模糊的,而且非常难以定义?申报太笼统,评审会说“太模糊”;申报太窄,又不像完整的中医。这就像要把整个中国菜系申遗,不是只报川菜就可以了。
2. 传承方式“玄乎”
中医很多绝活靠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讲究悟性和经验。但问题就是这种方式太灵活,同一个方子,不同师傅教出来可能都不一样。UNESCO要求传承得可持续、可复制。可要是老中医退休了,徒弟没学全,知识不就断了吗?现在年轻人更爱西医的标准化教育,中医传承人越来越少。据统计,中国虽有不少中医师,但顶尖的传承人稀缺。
3. 科学性不好“解释”
中医讲“天人合一”,用阴阳平衡看病,西医却靠实验和数据说话。国际上很多人觉得中医“不够科学”,因为它不像西医有严格的试验证据。虽然中医在新冠疫情里帮了大忙,比如中药让不少人恢复得更快,但要申遗,得面对全球评审的“挑刺”。他们会问:中医安全吗?有效吗?没有统一标准咋推广?文化差异也添乱,西方人爱看数据,中医的“一人一方”他们觉得有点“玄”。这就像用中文跟老外解释诗词,翻译就很费劲。
4. 国际竞争和文化隔阂
申遗不只是文化的事儿,还有国际政治博弈。比如,韩国曾想把“韩医”申遗,敲响了中国警钟。中医申遗得平衡国内保护和国际合作,但文化差异让合作不容易。疫情后,全球对传统医学兴趣大了,但质疑声也没少。
尽管路难走,中医申遗的意义可不小。就如同屠呦呦用运用青蒿素拿到诺贝尔奖。要是成功,能让更多人认识中医,推动研究和教育。比如,中国建了中医数据库,还在培养传承人。对于我们老百姓也会拥有文化自豪感。
引用
- UNESC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18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发展报告》,202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