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推理
余罪:为何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

余罪:为何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

作者: 夏未未 | 来源:发表于2016-05-27 23:40 被阅读223次

(原创) 夏未未

据报道,一本名为《余罪:我的刑侦笔记》的小说近来引发热议。这部小说刚一面世,就引发了影视圈哄抢,有几十家影视公司纷至沓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有了兴趣。
 
从网上下载后,开始追起来,十一、二点不睡觉是常有的事,休息日更是昏天黑地。
 
290多万字的小说啊,读都读成这样,真不知道是如何写出来的?那位叫原名叫“常舒欣”现在叫“常书欣”的实在太牛逼了!
 
故事如何如何跌宕起伏,情节如何如何惊心动魄,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若大家有兴趣去看,在这里我温馨提示一下:读完一个案例故事,最好歇一歇。人家写书要命,咱读书不能不要命不是?
 
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这个名叫余罪的刑警是如何把案子破出来的。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他的思维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越读我越发现,余罪的破案线索、思考问题的模式,都来自于他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

2
 
小说第一卷第1章叫“好事上门”,说省厅来警校选拔,这可是高大上的精英选拔,选拔上后可留在省城工作,没有实习期直接转正,解决户口和住房问题,所有待遇条件就高不就低……
 
瞧瞧,这条件,让人不心动才怪。然而,余罪没有。
 
开篇不到千把字,余罪就说:“有好事轮不着咱们,说不定早内定了。”结果正如余罪所料。
 
对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余罪一直保持着警惕性。
 
在追贩毒案的过程中,大毒枭沈文嘉是一个心机很深、伪装得最好的女人,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指向她。
 
然而,她还是露出了破绽。这破绽,是因为她对余罪突然“好”起来。在贩毒行动之前,她撩拨余罪,并不停地与余罪打情骂俏。
 
在余罪看来,自己这德行、这号苦逼,致于漂亮的娘们倒贴咱吗?按理说,沈文嘉是老大的女人,也不该撩拨我呀?
 
沈文嘉这一殷勤,反而让余罪就觉得里头十成十有问题。
 
因为这一怀疑,余罪先动手了,借着打情骂俏之际,把同位素信号源一个放到了沈文嘉鞋子高跟和前掌之间的空隙里,一个放在风衣腰带和衣服之间。
 
正是这两个信号源,捉回了即将潜逃至公海的大毒枭沈嘉文。
 
诸如此类的案例故事还有很多。
 
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成就了余罪处理案件时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句刑警,这无疑是好的特质。
 
因为不奢望上天会有好事落到自己头上、不奢望他人突然对自己的好,就不会轻易上当、轻易失望,就能够在虚虚实实的真心与表演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真相。

3
 
而在生活中,却极少见到如余罪般的人。读《余罪:我的刑侦笔记》小说时,我常常地想这其中的原因。
 
我们大多数人这样想: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那分明是一傻逼啊!
 
我们才不做这样的傻逼呢。
 
我们习惯于幻想升官发财、有美男俊女围绕身边……你别看着我,说你没有做过这样的梦哦!
 
我们习惯于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那馅饼正好落在自己的嘴里。
 
我们习惯于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觉得别人对自己好理所当然的。
 
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塔莉·沙罗特写了一本叫《乐观的偏见》的书。乐观的偏见,是形容高估未来遇到好事而低估经历坏事的一种倾向。
 
塔莉·沙罗特发现大多数人能在一些看似平凡的未来事件中设想出美妙的情节,而且,他们期待很快会有好事发生。
 
这一发现似乎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为我们的大脑总觉得会遭遇好事提供了依据。

4
 
读《余罪:我的刑侦笔记》小说时,我接到母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其中讲了两件事。这两件事,都与被骗有关。
 
一是邻居林姨老俩口被骗去了好几万元。
 
老俩口参加了保健品推销活动。活动主办方开始免费给杯子、空调被,后来给现金返还。太诱人了,老俩口及更多人加大投资后,主办方不见了。一听,就是一下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故事。
 
二是张老家女儿被人骗了。
 
前阵子,那家人还很高兴地说宣布女儿要结婚了。男方人长得不错,在南方某地创业有成。这阵子,那个网上认识的男人一下子蒸发了。瞧,这是一个骗色骗钱骗感情的桥段。
 
这两个故事版本随处可见。为什么这样的戏码永远上演不完? 
是源于贪婪、源于自负,还是源于不自知、源于我们总在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做余罪那样的傻逼也挺好啊?! 

5
 
怎么成为余罪那样的傻逼呢?
 
一是要把对物质的欲望降低一点。
 
渴望有更多的好落在自己身上,源于贪。
 
贪,是指对利益喜好不满足。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
 
佛法上说到,贪嗔痴之心是人的三毒。这三毒之首,就是贪。
 
对于“贪”。佛法的破解之道是多布施。对此,我是表示怀疑的。为什么呢,既然性本贪,又如何舍得布施呢?
 
如果让我们“出”很困难,那么,把“进”的欲望控制一些,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去做呢?
 
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这是孔子的养生之道。在当时人均寿命尚不能达到30岁,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3岁。这多与他精于养生之道有关。
 
我们都将要走向戒得的老年。戒“得”,就是要戒“贪欲”,只有贪欲少的人才能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才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享受到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二是要对人的本性认得更清一点。
 
一般做什么事时,我们是不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爱考虑怎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我们是这样,那么别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这不是人性丑恶、自私,也不是人心幽深或人生阴暗,这是人性之常,趋利避害的人性之常。
 
宋朝人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发表了不少关于趋利避害的精辟议论。
 
他说“患者人之所同危,利者人之所同欲也。同其畏心,其势必合;同其欲心,其势必争,自古至今,变亲为疏,变恩为怨,鲜不以共利者”。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们都是害怕灾难的,所以在患难面前容易同心;人们都是喜欢得利的,所以在利益面前必然互相争斗。
 
吕祖谦还形象地比喻说:“一兔在野,万人逐之;一金在野,万人竞之,况一国之利乎!”
 
在利面前的排他性争抢,是人类动物性中的一种。
 
如果人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本性,我们就远远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尚、那么伟大、那么好。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对自己好?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所有的好都突然落在自己的身上。
 
三是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两三千年前的这句格言,直到今天还有现实意义,说明认识自己是件有难度的事情。
 
认识自己难,正确地认识自己更难。
 
认识自己,就是心中要有一杆秤,把自己放上去称一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认识自己,就是心中要有一架天平,把自己遇到的事放上去称一称,知道那事的分量和自己的分量,半斤八两能差多少。
 
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容易自负。反之,多看缺点,少看优点,则容易自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要想客观地审视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负,需要自省、自制、自律以及自我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唯此如,或许才能做到对自己的明察秋毫吧。
 
先自明,然后才能明人。
 
如果能够把握住心中的那杆秤、那架天平,或许我们就可以更冷静、更透彻地看到全局、明了大局,从而不被所谓的“好”冲昏头脑。

〈end〉
 
文/夏未未
 
图片为夏未未朋友永忠兄拍摄
 
作者:夏未未,记者、编辑、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已经出版作品集《一个人的山谷》、《梨花雪》。如果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吐槽Aqaqxia@sina.com。欢迎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谢谢。
 
长按加入
倾听、分享  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 余罪:为何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

    (原创) 夏未未 据报道,一本名为《余罪:我的刑侦笔记》的小说近来引发热议。这部小说刚一面世,就引发了影视圈哄抢,...

  • 混混·卧底 ——《余

    我叫余罪,外号“贱人余”,这是网剧《余罪》的开场白。 因着这部剧的火爆,我看了《余罪》的原著小说第一部《余罪:我的...

  • 人类图:对糖尿病、心脏病的推测!(东方原创文)

    很多的人都有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幸福、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有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做得大……这是什...

  • 《余罪》为何会被禁播?

    《余罪》作为一部网络剧,成功击败了同期上映的所有电视剧,创造了无数收视神话,更是让沉寂多年的张一山再次火遍全国。这...

  • 《余罪》:余罪这样的男人

    (一)他是一只不死的壁虎 《余罪》是一本常书欣在创世中文网上连载的网络小说,在塑造余罪这一人设时,常书欣说“他一直...

  • 《余罪》人物设定思考(二)

    上一篇文章谈了对《余罪》中余罪同学和同事的人物设定思考,这篇文章讲讲《余罪》中的女性角色。《余罪》中出场的女性角色...

  • 余醉—余罪—欲罪

    好不容易在淘宝上淘了一个爱奇艺会员,可能跟几个人一起共用,然而我的时间是够的,因为我可以早起看,凌晨4点起床,刚刚...

  • 风呼啸而来,呼啸而去。 它究竟为何这样匆忙,又为何这样冷漠。 它似乎见不得别人暖着,临走时还要捎走旁人身上辛辛苦苦...

  • 余罪

    活有余罪,死有余辜

  • 余罪

    不曾挽留过什么,所以也不曾得到过什么,不曾遗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罪:为何见不得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ef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