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婚姻的摆设那就要说到丁克了。
什么是丁克?
丁克就是不要孩子,结婚而婚后到老不要孩子,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的夫妻。不生娃,选择不生育的人群。对于这个问题,男性认为生孩子成本太高,自己没有能力抚养女性的认为世界过于负担不起,自己面临着抚养教育的问题,选择安逸丁克族更多是让自己轻松自在一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永久丁克家庭,把父母们催结婚,说生娃统统不挂在心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出现的新老观念磨合问题,在上一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现在的年轻夫妻变得自我意识强烈,自己怎么快乐怎么来。婚姻观的恐惧症,也体现出了年轻人对精神物质享受。

据韩国统计厅发布数据显示,韩国人口数量将于2028年达到顶峰,2018年平均每个女性生育的子女数量不到一人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生育率跌破一的国家,韩国人口预计将由目前的5200万,小幅增长到2028年的5223万,此后将不断减少,近年来韩国生育率持续下跌,
与此同时韩国15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占比将从2019年的727%降至2067年的45.4%,上半年新生儿总数创下同期最低纪录。韩国媒体分析称新生儿减少是因为结婚率下降和经济压力大,即使找到工作,也结了婚,也有人因高昂的教育费用,放弃生孩子。如果生育率持续走低,高龄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变。预计到2067年,韩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届时65岁以上老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几乎一半儿。
数千年来无后为大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丁克家庭很难成为全社会的生活趋势,但在今天社会竞争激烈今天夫妻家庭利益这一观念丁克却在泛滥。
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中国的各大城市里,丁克家庭的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丁克族在中国主要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对中国人口增加导致资源分配问题的担忧,第二为是为了使个人潇洒生活更轻松。
第三位是自我意识太强烈,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教育很高,他们的个人主观意识和客观都带有很强功利性。

看似高贵的丁克族很潇洒不过当下丁克族作为一种新兴人群在社会中也会遇见很多考验,比如很难融入周围的人。为人父母与不要孩子的夫妻让人感到孤独。
有自古以来,无后为大,为不孝。现代的社会虽然开放了,夫妻可以有结婚不要孩的权利,也有自己生活态度。但不能不把幸福与家庭建立在子女上。丁克家庭最初选择的生活模式也会随时间延长而没有乐趣。丁克家庭有时看到其他人可以儿女绕膝时,难免落寞。而且每个人难免不了生老病死,丁克族对之后的老年生活感到担忧是否后悔当年的潇洒。
丁克家庭是耐人寻味的,丁克家庭的老年生活即使经济基础不错但是老人生病和无人照顾也确实让人觉得心酸。丁克家庭没有子女的帮忙在老年生活上会有一些受限比如生病了应该怎样照顾或者一个人先行离开剩下伴侣的晚年生活要怎么度过。
对于年轻夫妇丁克族们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看起来这些问题看似很远,但却是未来不可回避的。
选择丁克的夫妇们能够淡定的接受别样的生活状态,选择丁克更要明白自己的内心不能盲目,提前做好经济规划让老年生活有所保障。
丁克在社会上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尤其是和家里的老人因孩子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在和家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其实孩子是缓和家庭矛盾润滑剂。结婚多年的夫妻因为孩子建立了感情,还能增加夫妻之间的交流,而选择丁克夫妻的家庭,没有子女的快乐而变得不在夫妻恩爱,有时看到家里老人,当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时,就会很羡慕,所以最后生孩子总比丁克温馨。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的完整有很多方面来决定的,而婚姻慎重,完全由自己决定格局的,就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婚姻都有自己长远的看法,生不生孩子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利,不过没有后代是最严重。自古百善孝为先,孝道就是榜样,让父母限于不仁不义,子女不孝,家族血脉无人继承,不能满足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没有了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中国所讲的孝,一方面是说父母年龄大了,孩子需要养活父母,给父母物质上的资助,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孝,子女多做一些让父母高兴的事情,让父母的快乐而快乐,替父母的悲伤而悲伤,作为为人子女,长大了,上学,读书能理解,也就能知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我们了解自己背后几千年文化的真正含义,便会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陪伴为孝。理解为孝,不要唠叨,父母他们一生太不容易了,顺着为孝,父母渐渐老,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如果你连父母都容不下,又何以容天下?

如果父母看到你丁克,他给你们小两口催生,不要抱怨,我们是小辈,他们是长辈,与长辈争赢了也是输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