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开讲》3--从六经之名说起
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起源甚早,而最初出现的是被称为“六经”的六部典籍。但“六经”的名称究竟是何时产生的呢?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赵衰曰:‘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这里明确提出了《礼》、《乐》、《诗》、《书》的社会作用和道德伦理内涵,足见春秋时期人们对这四部书的重视程度。
春秋末年,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设教授徒,删正编定《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为教科书,这正是“六经”定本产生之始。故《庄子·天运篇》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这段记载,有人认为是“六经”名称最早的文献出处(参见吴承仕先生《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无疑至为密切。六经虽由孔子删定,但非一一由孔子所亲手创制,他时常自称“述而不作”,也正说明诸经皆因前代之典籍删正述说而成。《礼记》专设《经解》一篇,说的是“六经”在古代社会各方面的重大作用,其开篇第一句即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孔颖达疏曰:“言人君以六经之道,各随其民教之;民从上教,各从六经之性。观民风俗,则知其教。”这便是“入国知教”成语之所由来。显然,六经的社会影响既十分重大,则孔子的高度重视并亲自删定撰修,实属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皮锡瑞《经学历史》云:“据此,则孔子删定六经,《书》与《礼》相通,《诗》与《乐》相通,而《礼》、《乐》又相通。《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而通六艺止七十二人。则孔门设教,犹乐正四术之遗,而《易》、《春秋》非高足弟子莫能通矣。”
如上所言,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至为明确,我们甚至可以说,若没有孔子的弘扬、推阐、删修、编定,或许不可能有“六经”在后世长久不衰的流传。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认为,“六经”之名在可以看到的文献中,虽然仅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但其名之始当发端于孔门弟子,其说应是颇为可取的见解。

因此,我们谈到“六经”之名的起源时,无论如何,均得提及开创后世经学之源的孔子,这也是后人把“六经”称为“万世教科书”的原因所在。皮锡瑞《经学通论·序》中指出:“经学不明,则孔子不尊。孔子不得位,无功业表见,晚定六经以教万世,尊之者以为万世师表。自天子以至于士庶,莫不读孔子之书,奉孔子之教,天子得之以治天下,士庶得之以治一身,有舍此而无以自立者。此孔子所以贤于尧舜,为生民所未有,其功皆在删定六经。”此节论说,显然把孔子开辟“六经”之学,以及六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无与伦比的功用作了高度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