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读3

作者: 格致教练蒋海涛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06:05 被阅读67次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们先来温习一下老子的思路。第一章老子开宗明义,提出了“道”的概念。第二章,从形而上的“道”下降到形而下的现实世界,指出现实世界的根本特性是二元对立,就此推导出“无为”作为行走世间的根本原则。第三章,老子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个特点,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是知识分子的当然使命。起码在近代以前,中国是没有纯粹的学术的,一切学问最终都要落地为政治主张,所有的学派都有自己政治主张。

老子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在第二章里,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无为”就是不妄为,不折腾,不扰民,让老百姓自为之。“言”指的是政令,“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始”是主宰的意思,“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意思是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去干涉它。

到了第三章,老子更加具体地告诫统治者,应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尚贤”是什么意思?通常人们解释为“尊崇有德行的人”,为什么“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因为老子认为,德行是自然而然的事,父慈子孝,尊老爱幼,这是人的本性啊,老百姓天天在做啊。你如果标榜这些是道德的,奖励这些有德行的人,反而有问题了,因为有人会为了奖励去作假,反而伤害了原本淳朴的德行。

不贵难得之货。最明显的例子是钻石和玉。玉在东方很贵重,但是在西方没人在意。钻石在西方很吃香但是在东方没人当回事。这两种东西都不能吃不能喝,可是你一旦赋予其意义,就变得贵重了,因而滋生了偷盗的行为。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告诫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横征暴敛,这样会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可欲”是多欲的意思。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个“其”是指谁?

两种解释,一说是统治者自身,二说是指“民”。

“虚其心”是指心境的开阔,“弱其志”是指心志的柔韧,虚和弱在《老子》这本书里都是好词。

“实其腹”,“强其骨”,都可以理解为身体健康。

到目前为止,这些政治主张都没有问题(符合政治正确)。

问题在最后一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后世据此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为了搞清楚老子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关注两件事:

1,民是谁?

2,“无知无欲”是什么意思?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象上来看,“民”字上半部是一只眼睛,下半部是手持利器,据说是刺瞎战俘眼睛,作为奴隶的标记。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

当然,到了老子的时代,民的来源已经不限于战俘了,《左传》和《管子》里已经有了“士农工商”四民的记载。不过,“民”总是指代最下层的老百姓。

“民”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在统治者的眼里,“民”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商周时代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是指住在国都里的人,主要是贵族。野人是指住在城外的人,主体是为贵族耕种的奴隶,也就是“民”。《左传》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只有一次提到过“野人”,可见在那个时代的政治语境里,是没有“民”的位置的。

而老子关注最下层的老百姓。

如果上面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针对“民”来说的话,老子的理想则是让这些最下层的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难道不美好吗?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不明不白就可能被弄瞎一只眼,打断一条腿的年代,谈论愚不愚民有什么意义呢。

再说说“无知无欲”。在《老子》这本书里,“知”和“欲”都有负面的意思,“知”是指贪念;“欲”是指贪欲。事实上老子反对的是过度消费。

我想起了日本国民诗人宫泽贤治的一首诗,宫泽贤治(1896-1933)在日本被尊奉为圣人,一辈子跟下层百姓住在一起,教习他们科学种田,年仅37岁因病早逝。他写到:

不畏雨,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引用这首诗,是想说,宫泽贤治向往的就是“无知无欲”的生活,世上确实有这样境界的人,我们到不了人家的境界,却说人家是“愚民”,我们自己得有多愚啊。

当然,老子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他的想法很好,但是在那个时代不具备可操作性(孔子的境遇也一样),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却非常深刻。

- 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福祉?

- 欲望在人类的福祉里应当占据什么位置?

- 为了人类的福祉,精英们(政府)应当做些什么?

今天,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没有如期收获幸福和快乐,为了抓取幸福和快乐,我们反而在欲望的道路上狂奔?

2500年前,老子已经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注意“贪欲”和“贪念”,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钟声一直传到了现在,然而我们听到了吗?

相关文章

  • 《老子》新读3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 读《老子》3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孰亲?...

  • 《老子》新读第17章-3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 《老子》新读第28章-3

    《老子》第二十八章(古本)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

  • 《老子》新读4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在这一章...

  • 《老子》新读1

    新读就是再读的意思。《老子》这样的书是需要经常读一读的,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时间是绝好的催化剂,它把你的见闻觉...

  • 《老子》新读2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 望星空

    读老子,望星空,星空格外灿烂; 望星空,读老子,老子分外庄严! 这天,老子将青牛放在涡水边畅饮,...

  • 《老子》新读5-2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橐龠是古时候冶炼金属用的风箱,...

  • 《老子》新读第30章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新读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do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