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假修真”并非玄虚的噱头,而是东方哲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生命智慧,核心是以世间可见的“假有”为舟筏,渡向内心不变的“真如”。这里的“假”,并非虚假,而是指一切因缘和合的无常之物——事业、财富、情感、身份,它们如同四季更迭,有生有灭;“真”则是穿透表象后,个体本具的清醒、慈悲与自在,是不被外界动摇的生命底色。
人往往困在“假”的迷局里:为职位高低焦虑,为得失起伏狂喜或崩溃,把临时的标签当作永恒的自我。而“借假修真”,正是要将这份执着转化为修行的契机。面对职场挑战,不执着于“必须成功”的结果,而是专注于“如何提升能力、修炼心性”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磨掉急躁与傲慢;经营情感时,不苛求对方永远符合期待,而是借由相处的磨合,学会包容与共情,看清“依赖”与“真爱”的区别。
财富更是典型的“假舟”:它能提供物质保障,却无法填满精神空洞。借由赚钱、管钱的过程,可看清自己对欲望的掌控力——是被金钱奴役,还是让财富成为帮助他人、实现价值的工具。当一个人能在“假”的浪潮中保持觉察,不被其裹挟,便已踏上“修真”之路。
最终,“假”不是要被抛弃的包袱,而是淬炼“真”的熔炉。如同金匠借由烈火与锻打,去除金属中的杂质,我们也借由世间的种种经历,剥离外在的虚妄,活出更本真、更有力量的生命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