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理百年》第四章 人,才是未来(1931--1940)

《管理百年》第四章 人,才是未来(1931--1940)

作者: yinyuelin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22:59 被阅读0次

 玛丽•帕克•福列特 ——管理理论之母:

很多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事,为什么该去做,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让我想去做一件事。   

科学管理为何不能对生产力和人的行为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泰勒发现了工作,福特发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工作,斯隆组织了工作。从理论上看,科学管理的逻辑精密有力,可在实践中,引入大规模生产和科学管理技术,反倒会降低工人的士气。管理学思想开始关注人的问题,并非出于人道的考虑,而是受到绝望的驱使。

著名的“霍桑实验”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工人群体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结构;群体里有着复杂的个人动态关系。这个群体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复杂世界。他们能对其加以控制。表面看组织得当、管理严格的群体,实际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控制,他们的行为难以理解,不容易规范调节。

霍桑实验的主要研究者——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总结到:“只要企业管理方法还不曾考虑到人类本性和社会动机,工业发展就摆脱不了罢工和怠工行为。”

从组织角度看他们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动态人际关系网络。只要人们在一起工作一定的时间,就会形成一套独有的地位体系、文化和结构,而且往往跟管理层相对立。管理层不能忽视人类的本能,例如人总是想和自己的同伴联系在一起本能,组织要想实现成功的管理就必须理解这种非正式群体里的结构和关系。

埃尔顿•梅奥在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The Human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一书中,把公司视作永远都在变化的有机生物系统,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整个组织也会随之而变。

玛丽•帕克•福特列 充满了人文关怀,提出“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人和机械截然分开”。她的思想中最关键是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

福特列列举了处理冲突的三种方式是压制、妥协和整合,只有整合,才是积极性的、建设性的。解决冲突不要非此即彼的方式。要发现冲突中的真问题,把双方的需求和利益点分解开来,然后加以整合彼此“糅合”到一起。

福特列主张赋予人更大的责任。她强调人的最宝贵的财产就是责任,只有人的主动参与,才能实现人的社会目的。福特列劝诫人最具说服力一句话:没有参与就没有责任。

福特列认为成功的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协调、确定企业方向 ,做出预见。领导者要能开拓新的道路,要打开新的机遇,要看到全局,要把追随者训练成将来的领导者。福特列认为领导并不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强迫、控制、保护或利用;领导要赋予他人的自由。老师对学生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增加了学生自由度——扩大了学生活动、思考和施展控制力的范围。

福特列对领导设想是“互惠式领导”,这是一种“追随无形领导者,即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的伙伴关系”。福特列说:“如果说追随者必须参与领导,那么领导者也就必须参与追随。追随必然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福特列很早就提出,领导能力是可以传授和学习的。

福特列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罢工的大环境下被现实印证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所提及的“工业民主”,围绕人的问题解决取得了长足地改进。在商业的实践中体现了新的人道精神。例如周工作时间的限制,最低周薪问题,禁止使用童工等等。还有国家劳动委员会的成立关注工人的情绪,旨在平息工会复兴造成的罢工问题。约翰逊将军呼吁,“放下私念,弘扬爱国之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理百年》第四章 人,才是未来(1931--19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dt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