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我们所有人的人都通过身体来体验自己和这个世界。我们鲜活的体验以及对这些体验的记忆,尤其是情绪性体验——从根本上都是根植在我们的身体里的。
把聚焦身体纳入到依恋取向的框架之内,其重要性应该清晰可见:情绪是身体的一种体验,而依恋关系是让我们在其中学会调节情绪的情境。这种互动性的心理生理性调节,逐渐使我们能够把自己身体的感觉“转换”成可以识别、命名,容纳和解释的感受。
最初,从敏感地给予反应的依恋对象身上,婴儿通过体验到他们调谐的身体行为(触摸、凝视、面部表情以及语调)、从中学习到身体感觉在情结上的意义。当患者缺乏这种早期被调谐的反应,尤其当他们还曾有过创伤体验时,由于调节情绪的能力受损,通常他们会不堪重负。当他们仅仅从驱体感觉或者身体症状上体验情绪,到一定程度上他们就以身体而非心理来保存情绪体验。在那个世界里,感受就是事实,因为它们是身体的现实。感受本身要么是压倒一切的,要么是被否认的,但是它们不能被用来反思。
治疗师把对身体体验的关注纳入到洽疗过程中,这一点对很多患者都很重要,而对未解决的创伤患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将身体语言转换成有关感受的语言,有助于促进互动性的情结调节,这使患者有能力把治疗师体验为一个新的依恋对象和一个安全基地。而患者可以把治疗师用做安全基地的信心,反过来又能促进对身体体验进行更深入地探索,也能促进一种不断增强的感觉,即感受是能够被容忍的。日积月累,这种互动性的情绪调节帮助患者学会对自己的躯体感觉进行解码,以便情感可以被用来作为向自己及他人发出的信号。当感受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作为对体验的沟通而被识别出来时一—是能够加以解释的象征,而非不可改变的事实一—通往心智化的大门于是就被打开了,而领悟、共情和内在的自由也随着心智化的过程相伴而至。
除了提高患者调节情绪的能力之外,关注身体有可能促进患者整合他们最初的依恋关系中无法容纳的体验。患者通过身体状态(比如失去知觉或躁动不安)和身体表达(比如哈欠或手势)流露出感受一—以及对感受的防御——这是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去承认的。
再者,身体既能记得住,也能流露出来被解离的记亿通常在躯体层面储存起来,储存的方式不仅体现为现在可以激活的感觉,也体现为与患者原始的创伤体验有关的身体姿势和早年形成的动作。例如,一个抑郁并伴有慢性颈肩部疼痛的患者,起初,他认识到自己经常保持一种身体姿势,耸起右肩并且向内扭过来或拉远来,仿佛在保护自己免受打击。后来,当他第一次从情绪上把感觉到的愤怒和曾在身体上虐待他的父亲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他的右手攥成了拳头一—那个拳头,他说,“是想要打回去但从来都不敢打回去的拳头”。
因此,除了患者在我们身上唤起的和跟我们一起活现出来的,他们通过身体所表达的也可以是一种途径,用来整合他们之前不得不解离的感受和记忆。其实很大程度上,通过会谈中激活身体和感觉层面的体验一—然后把这种体验联系到能够用以反思的形象和言语上一—我们就促进了整合、它是使治疗发生改变的基础。
在患者的身体感觉、感受以及他们对感受所赋子的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也促进了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整合。这样的工作可能使患者有能力以一种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整合的方式临在当下。这对未解决型的患者或许特别关键,他们因缺乏反思躯体处验的能力,所以活在一个“没有头脑”的身体中,而非一个有觉察性的身体。回避型患者似乎常常借住在脱离身体的头脑中,对于他们而言,针对身体而工作或许是决定性的,从面他们跟那些已经疏离的情感和躯体体验重新建立联接。
怎么做?觉察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