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七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七

作者: 爱读书的小米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22:17 被阅读0次

        本周,我阅读的是本书的第八章——“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本章在一开始便提到了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六个范畴:

        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3.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

        4.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5.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关系。

        6.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差异。

        后面,笔者又花了大篇幅介绍了关于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的问题。当中特别就当今社会关于该问题的一个大趋势,即综合理科课程的必要性做了说明。综合理科课程的理由如下:

       第一,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公民。笔者提到,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仅仅求得单纯的文化遗产的传递,培养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具备充分的社会适应性的公民。

       第二,强调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我们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异常复杂,要求科学实际性的研究。

       第三,自然科学的科际性。现代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单单在个别学科的范围内解决。

       第四,自然本身的综合性。文中提到,自然现象并不是表现为生物学、化学之类的专门学科的某种固有属性,自然本身是一个统一的、综合的。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七

    本周,我阅读的是本书的第八章——“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本章在一开始便提到了什么是“科学素养”。...

  • 《课程的逻辑》之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

  •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18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

  •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19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

  •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20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

  • 《课程的逻辑》(七)

    “真正的学力”包括三个要素:知识的构建、训练有素的探究、超越学校的学习价值。要落实“真正的学力”的培养,就要进行课...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六

    《课程的逻辑》一书读到现在,已近四分之一,加上这篇也写了有六篇感想。 说实话,这一路读过来,每一章的阅...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五

    本章主要围绕着课程社会学与学校知识之间的种种关联来阐述。文中首先明确提到,课程不是天经地义的存在,而是在同...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四

    在“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一章中,笔者提到:日本教育学家佐藤三郎教授把学习迁移的回归现象分为了五...

  • 2018-01-26

    读书笔记之二 不讲逻辑的《课程的逻辑》 ——第二章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读后感 这一章节,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后感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qg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