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黄帝战胜蚩尤后,尧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为皇帝的五世孙。当时居住在西部平阳,是今的山西省临汾一带,尽管其属名门之后,出身显赫,但是他心怀仁义,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时刻关心着周围的人们。
即使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依然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汤,夏天就披件粗麻衣,冬天也只是加快鹿皮来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
尧的行为举止感动了百姓,获得了大家的拥护,一直被人称颂。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德高望重的典范。
在尧在位70年之久86岁那年,他便想找个继承人,于是开始观察和挑选着身边的人。
然而,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个人要有尧一样的德行,甚至比尧还要出色,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重任,才能担当各部落联盟的兴衰和荣辱,就在这样的理念下,他锁定了舜。
舜的名字叫重华,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之一,幼年生活在虞地,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东北,所以又称为虞舜舜,因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双目失明,弱小的肩膀担负起了整个家庭的未来,不久,他的父亲为顺找了一个继母。
本以为寂寞的到来会让生活充满希望,但哪里想到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好吃懒做,凶悍顽劣,极能搬弄是非,一心想要害死舜好独得家产。
后母则对亲生儿子娇生惯养,对舜却是百般责难。舜的父亲也是愚顽蠢笨,是非不分常责打舜。但舜却以德报怨一直善待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细心维护着整个家庭的幸福。
人们非常认可舜的为人,就推荐了舜。
尧知道舜的情况后很满意,但选择接班人毕竟是关系到华夏先民兴亡的大事,所以要决定对舜作进一步的考察和培养,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又将自己的九个儿子安排在舜活动的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市一带,以此来观察舜的人品和才能,尧还先后让舜举种田捕鱼烧制陶器等,经过十多年的详细考察,舜靠自己的美德和卓越的管理才能赢得了尧的信任。
凭借自己的品行,舜终于在尝尽生活的苦难之后,正式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一职。
上任之后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与部民同甘共苦,直到病死,此外,他还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任命各级管理人员,使下属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晚年时,舜仿照了尧的方法,召开了继位人选会议,进行民主讨论,决定谁来接任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禹成了众望所归的人选,没有尧的朴素,也没有舜的坎坷生活,但与其无人能比的功绩而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远古时期手生产力低下的限制,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往往选择靠近大江大河的地方居住,但无情的水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们希望能有一位英雄来制服水患,让江河永远造福于人类。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的要残酷。当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时,洪水再次泛滥。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禹来继承父亲的事业,一个新的治水历程又开始啦。
禹为人敏捷勤奋憨直而不强硬,善于团结众人,发挥集体的力量。
虽身负如此多的优点,但面对这一历史重任,禹还是不无担心。
为了有效的根治水患,禹并没有急于去治水,而是带领助手们历经艰辛,将洪水的源头上游和下游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一番实地考察成为禹治水成功的关键。
因为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仅仅依靠堵塞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筑堤和疏导结合的方式,才能彻底驯服水患。
有了正确的方法理论,禹对制服洪水有了充分的信心,剩下的就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以不屈的意志去挑战大自然的淫威。
于是,大禹手握雷叉披风戴雨,亲自率领部众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浩浩荡荡的展开了疏导洪水这一艰苦卓绝的劳动。
在治理洪水过程中,最为后人交口赞誉的是大于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大禹常年在外治水,夫妻难得一见,但是当大雨先后三次路过家门时,他却为了不延误治水,毅然放弃了入门相见的机会,大禹一心为公,抛却儿女私情,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辗转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在大禹的带领和感召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驯服了桀骜不驯的洪水,成就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使华夏族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尧舜禹不仅在位时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贪恋权位,不顾眷亲情,在选择培养接班人时,只注重个人的品行,并主动将首领职务让出,这就是广为人们称赞的禅让制。
尧舜禹三代时期以及他们遵循的禅让制,一直为后人讴歌颂扬,成为人民心中最完美的制度,但是历史是不断向前的,一切都只存在于未来。
禅让制成为后来国家和家天下的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