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试结束了,朋友圈也炸了。
“外教史考完了,也考完了。”某男生出考场第一刻编辑了这条说说,附带一个死亡微笑。
“别人都是我考完了,我是,我考,完了!”某女生紧接着发表心声,附带一个死亡微笑。
我心里惴惴不安,也不想去回想每一道题是什么,因为还有两场。
不去羡慕那些全背全中的人,不去同情那些丧气哀嚎的人。我懒得估分,走进超市,买了一袋薄荷糖。

甜甜的,凉凉的,就这样一颗糖,仿佛把所有想抱怨的苦都融化了。
回想起上学期,心理学专业课和中国教育史专业课,我总是一听就睡,任旁边的人怎么叫我,哪怕是掐我一下,疼过之后还是倒头就睡。也许不是累,不是学不会,而是没兴趣。
我总是每节课下课后都去跟心理老师道歉顺带求救,让她帮我分析原因。没想到,老师对我说:“大学嘛,学几门自己喜欢的课,学得足够出色,其他课不感兴趣能过就行了。”
我不禁想,大学的考试意义何在?
得出的答案就是,并不能代表什么。

考试周通宵达旦复习,一夜过后皆是八十九十的,并不值得炫耀,考试周依旧连佛脚都不抱的,更不值得一提。令人真正佩服的,是那些持久学习持久努力的人,他们有选择性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安排时间。对于考试来说,他们也许不是胜者,但他们一定是人生的赢家。
考试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有些事情的得失并不能用当下的结果来衡量,过分追求结果似乎从某个角度而言并不可取。找准自己的定位,才最可靠。
朋友一学姐即将毕业,对她说:“我大学里既没有竞选学生会,也没有积极参加活动,连学习也没学好,我这样一个人,大学真的是丝毫没有意义。”听完,朋友也开始担心自己。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如那位学姐描述的那样,但有的人总在默默发光,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一点一滴开始努力,我猜想,很多年后,必有所作为。

我们太需要拥有前瞻性的目光了,太需要被关注的,是自己的心。提前问问自己的心在想什么,是我认为最有智慧的长远目光。
不妨静下心来,给自己加点糖。想象一下自己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生活,把甜度调高,然后从每一个细节开始努力。
我早已料想到自己考完试后会失落,因为自己确实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考试完我给自己买了袋糖,因为我总是一吃甜的东西就不会太沮丧。
给自己加点糖,是一份最大的释怀,因为必须接受,所以勇敢接受,因为生活本就苦涩,所以每天都要甜甜的。
给自己加点糖,不是无视现实,而是要更清晰地看待现实,找到那一件能让自己闪闪发光的事情,找到那一件能让自己心里每天都很甜的事情,坚持下来,专心去做。
生活总在继续,不如来点糖,甜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