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北国风光,千里江山,万里雪飘的11月了,记忆中的东北,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下雪了。我身在闽南,吹着略凉的秋风,穿着长袖衬衫,跟同事描述着下雪的样子,不禁的发现,他们竟然都没看过雪。
我才意识到,只有我是距离最远的异乡人。
离开东北,算算也很久了。口音已经渐渐的带了一些杂腔,跟远方的朋友、家人聊天时候,会被说口音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一些特别地道的东北话时候会觉得费力。每天说着我也不知道是否还算标准的普通话,听别人说着分不清“胡”和“福”,“黄”和“王”的半标准普通话,在这种状态下还能很顺畅交流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外语能力绝对提升了。有时候,别人问我,哪里人?我要怎么介绍我自己呢?一般,我这样说:生长在东北,户口在广州,工作在厦门。
是的,如果真的从户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不属于东北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辽宁生活了近30年。即将而立之时,却选择了离开。
接下来,请准备好酒,故事开始了。
[if !supportLists]1. [endif]少时东北
小时候,妈妈爸爸都在国营企业工作。那个时候周围的孩子家长都是在国企上班的,大大小小的国企占领了市区的全部:幼儿园是XXX厂职工幼儿园,医院是XXX厂总医院,电影院,小区名,街道名,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国企的地域来划分的。极少数的勇敢者或者叛逆者,会去辞职下海做生意。所有人的收入,穿着,甚至学识水平,业余生活都差不多,对,那个时候的东北,就是典型的共产主义。但是,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国企不行了,突然就不行了。大量的企业瞬间垮掉,工厂停产,工人下岗,几千人几万人的一个大型重工业工厂,停产起来是很可怕的:往日喧嚣的厂区变成了荒草丛生,破旧的厂房被我们无知的少年当成了天然淘宝仓库。一些高楼的玻璃窗,被我们当成远距离比拼弹弓技术的靶子~至于下岗工人走上街头,闹事,上访等等,虽然还在上学,也是时有耳闻。
我不知道父母在那个时候经历的失业痛苦和心理过程,年少的我只知道每天有饭吃就可以了。记得爸妈总是爱吵架,抱怨没有被调到更好的国家机关当公务员或者没早点去还没有倒闭的其他国企。
不过,失业潮很快就过去了,爸妈很快也有了新的工作。但是这件事,对于我的择业观,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学会了未雨绸缪,积极提升自己,而不是消极混日子,坐吃等死。
那个时候的东北,即使倒掉了一大批国企,整体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教育资源等等,都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那个时候的东北(城市)人,大概除了能看看北京上海深圳的工作机会,其他地方是不会去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青年东北
到了我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家里的工人阶级保守观念,有一点发挥了作用,学习成绩很好的我,并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目标,甚至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在全国重点高中读书,只是觉得,能考个一本的大学就很好。最后,我竟然还是选择考了一所东北的大学,因为,有近的,干嘛去远的,那么麻烦。
这段时期的东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GDP,人均收入开始被一些发展迅猛的省份逐渐的超过。那个时候,曾经辉煌的东北,已经开始被北京来的同学鄙视:我考这么高分我脑袋有病了,干嘛来东北啊!(其实他高考分数是我们屋7个人最低的,而且比倒数第二的我还少很多......)
后来大学毕业了,外省的同学几乎95%都回去了老家或者去了北上广,只有少数的东北人选择留下东北继续发展。没有去细想他们为什么离开东北,我当时脑袋里只是想着,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有用武之地了,终于可以做一番大事了。
我凭着专业的对口,顺利的进入了被家乡人和同学羡慕的广播电视台工作,刚毕业到手工资就有3000多块,各种福利好到爆,早中晚三餐都是免费自助餐,出去采访还有红包,每到节日,发的福利物品可以塞满车后备箱,家里吃不完,还要送给亲友。那时候流行一个词叫逃离北上广,我是比较支持的,我刚毕业的同学,到了北京,一个月也就4000块,再算上租房子交通什么的,哪还有什么生活幸福。我虽然在三四线小城市,可是生活滋润得很,如果不懂得拒绝和取舍,一周是可以出去跟朋友连喝7天的。
不过,生活和经济的自由,并没有改变我的理想,我要做一个有事业的人。于是我很努力的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我要为穷苦人鸣不平!直到,直到,我意识到这件事,没那么简单,甚至根本就不可能。。。。
第一件令我觉得讽刺的事是:有一次去揭露一个很有名企业的黑幕,我们已经证据确凿,又有记者身份,临时增加了一项大胆的决定:直接进去采访他们的BOSS。但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BOSS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请我们坐下后,第一句话是:“记者朋友,要喝茶吗?这杯还没凉的茶,是XX领导刚走留下的。”这个XX领导,是可以管控我们整个当地新闻界的超级大人物......然后,这个稿子就悄无声息的没掉了。
第二件令我深受打击的事改变了我为穷苦人鸣不平的职业理想。有一次我去当地一个类似棚户区的地方采访一位孤寡老人,想为她争取一些社会福利,老人的采访结束后,我们从胡同里往出走。碰到了一个白天就喝的醉醺醺的酒鬼,要对着话筒讲他的生活艰难。同事——一位老记者说赶快走,我没有听。想了解一下到底什么能让一个男人这个样子,结果,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却有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极大偏见,认为政府应该给他低保,在我说你身体很健康,又有劳动能力,为什么不自食其力的时候,大概触碰了他的神经,耍起了酒疯。
此事之后,我懂得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些人,不值得帮助。记者,也不可能改变这些人,就更不用谈一下子改变整个社会。
不过我的工作顺风顺水,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但是有一件事,开始越来越频繁的萦绕在脑袋里:东北的经济越来越差了。
具体的数据,近些年的报道已经很多。切身体会是跟我一同毕业的同学,当年,我月薪4000多在四线城市活的很舒服的时候,他们在北上广也是差不多4K,可是当这几年过去,我的月薪5K多的时候,同学已经纷纷涨到15K以上。虽说小城市的消费水平低生活舒适,但是那种强大的经济差距,对于物价、人生、见识、iPhone X等这类电子新品的消费能力等等方面,使我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差距。
更为关键的是,我发现好多高考考走的学生,走了就不再回来。城市里老龄化严重,乡村更是看不到年轻人。最最讽刺的是,每年春节期间,才会出现全城KTV大爆满,一包难求。
这时候,我知道,应该离开了。
。。。。。。
2年后
我在广州,生活的很好。回望那个决定,以及留给身边人的决绝背景,我不后悔。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