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时激动,回来后不动。这是很多参加过培训人的感受。或是觉得培训内容太过高端,无法触及和模仿;或是离开了那个场域后没有了折腾自己的自主。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是离开教室、丢掉书本后还剩下的东西。我想说培训是离开会场、不再激动后沉淀内心的一份热情、一种态度、一个改变。
近两周陆续派教师代表外出参加培训,今天语文组在教研活动时组织分享,两位参加的老师自行分工,各自分享了一天的学习内容和感受。
她们均参考着当时写的培训记录和听课笔记,因此她们的分享有听课细节,有自己理解的感受,“没想到古诗教学可以这样上”“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有趣”,她们似乎又回到了培训的现场,激动而富有激情,当时就有一位老师表示自己也想去培训。确实,我们在座的语文组所有成员都能感受到培训现场的精彩和震撼,对参加教师的触动之大。
但听完之后呢,两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和课堂会有什么改变,听了分享的同伴们除了感慨赞叹外,又能学到什么呢?不明确,没体现。
我觉得这种感性的分享是“自嗨式”的,没有深入到分享的意义:让自己和他人受益。
从听众的立场思考,其他没能参加培训的老师想获得什么呢?仅仅是看到分享人的收获满满的自豪、自足吗?我想不是的。一次培训我们不一定能学到名师专家的精髓,直接迁移到自己的课堂和教学中,但是,名师、专家将作为榜样住在心里,他们的做法将成为我们今后模仿探索的方向,所以我认为培训是唤醒,是点燃,是引领。
当离开培训会场,当远离名师和专家,当那份激动和澎湃慢慢平静,我们该怎么做才不枉这次培训?拥有听众意识、读者意识的话,会思考:没有参加培训的同伴们想从自己的培训分享中得到什么呢?是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些从来没想到的观点,还是课堂教学的某一点改变?既是分享给他人,也是给沉淀冷静后的自己,复盘回顾培训依然清晰停留在心底的东西。
于是,我提醒两位老师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梳理记录自己的培训收获。是自己今后要尝试调整和改变的,也是分享给同事们可以参考对标的,离开培训现场还深深打动自己念念不忘的,这才是培训的回响和意义。
真正的分享应该是心有他人的,考虑场合和对象,揣摩对方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自己“消化吸收”的沉淀和梳理,期待这种“共享式”的分享!也提醒自己给过程留痕,及时记录自己听课、听讲座等培训后的收获,做一次心有他人的共享式告白,主动作为,进而实现立己达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