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十几秒的犹豫,仿佛过了一个世纪
前年在四川郫县的那个普通下午,我驾车停在红灯前,目睹一位老人缓缓倒在人行道上。脚已轻踩刹车,手停在车门把手上,“扶还是不扶?”这个简单问题,在当今社会竟成了道德难题。
脑海里闪过《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标题,更想起远房表哥因扶老人被告上法庭的经历——虽最终胜诉,但那半年的奔波与焦虑几乎毁了他的生活。
然而,当我看见老人试图撑起身子却又无力倒下的那一刻,看见他布满老年斑的双手,我想起了去年去世的爷爷。
我最终选择了下车
“大爷,您没事吧?”我蹲下身轻声问。
老人眼中先是一丝惊慌,随后是如释重负:“没事,没事,就是腿突然使不上劲了。”
我小心扶起他,他的手紧紧抓住我的胳膊,那力道透露出他刚才的恐惧——不是怕受伤,而是怕没人来帮忙。
在等待老人家属的二十分钟里,我们聊了很多。老人姓李,七十八岁,儿子在外地工作,这几天休年假刚好回来陪陪他,平时独居。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不敢扶,”他语气里带着自嘲和无奈,“但我这把年纪了,真的摔坏了,也赔不了几个钱啦。”
为什么“扶不扶”成了社会难题?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信任重建的艰难时期。传统熟人社会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性极强的陌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在陌生人社会,我们失去了那种天生的信任基础。
更遗憾的是,少数极端案例经媒体放大传播,形成了“破窗效应”——当一个人因做好事而受害的故事被反复讲述,它就会在公众潜意识里形成警示,抑制整个社会的善行。
但那天我看到的不是冷漠。路人放慢脚步观察,有人在不远处停下——他们不是在纠结要不要帮,而是在掂量风险,思考如何帮得更稳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关心?
李大爷的儿子赶到后,没有丝毫质疑和责怪,只有不停的道谢。他告诉我,他父亲有轻度帕金森,今年已是第三次在街上突然腿软倒下。
“前两次都有好心人帮忙,”他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我们忽略了什么?
我们总爱放大那些负面特例,却忽略了每天在全国各地发生的成千上万次默默相助。媒体把“扶人被讹”当成大新闻,而成功的扶助却被视为理所当然,鲜少被提及。
这种认知偏差,让我们对社会越来越不信任。
重建信任,从点滴开始
那次经历后,我加入了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看望独居老人,陪他们聊天,帮忙做些家务。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更多像李大爷这样的老人,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不怕死亡,却怕被遗忘、被抛弃的深切孤独。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扶不扶”成为令人纠结的问题。当我们因恐惧而缩回援手,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次行善的机会,更是人类最宝贵的共情能力。
每一次毫不犹豫伸出的手,每一次发自内心的感谢,都在修复着社会的信任网。也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大环境,但可以从自身做起,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那天的经历让我明白:善良需要智慧,但不能因噎废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仍应选择善良——因为这不仅帮助他人,更是对自己良心的交代。
如今,再遇类似情况,我依然会停车、下车、伸手。不同的是,我不再犹豫。
因为我深知,每一次这样的选择,都是在为我们渴望的那个更温暖、更互信的社会投下一票。
社会的温度,终究是由每个普通人的一举一动决定的。
而我,选择相信善良。
后记:近日江苏沛县又发生一件暖心小事,一位女士毫不犹豫扶起摔倒老人,正能量满满。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只是很少被广泛传播。如果你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见证和传递这个社会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