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伤寒论笔记中医
150.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0.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作者: 罗小笨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21:25 被阅读0次

150.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刘渡舟

表实证该用麻黄汤发汗,结果利用下法,导致寒邪入里作痞。痞的特点就是按之自濡,不是按之石硬,按着软。太阳误下,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结,叫做结胸;这里提出来紧反入里,紧是寒,寒属阴,误下后寒邪入里,脾胃之气不和,所以成了气痞,是寒与气塞的。临床上有的病,在心下鼓包,有的像鸡蛋那么大,但是不硬,用手按进去,松手又鼓起来。这个也是用泻心汤。

心下痞有没有疼痛?张仲景说不痛,这不尽然,也有疼痛的,但是比较缓和,和结胸的疼痛不一样,比较缓和。结胸是实证,痞是虚寒。

胡希恕

脉浮而紧是邪在表,太阳伤寒脉,当发汗,用了下法。邪气乘机陷于里,变成了痞证,这个病在阳不在阴。痞就是上下不通,不是痞块,用手按没有抵抗力,所以是气痞。还是有炎症,就用泻心汤。

刘志杰

病入里,脉象沉紧,心下痞,按按还会散开,是痞证的轻症,半夏泻心汤就可以解决。

相关文章

  • 《伤寒论》——大陷胸丸、大陷胸汤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 伤寒45

    师傅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者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论骨痹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

  • 《金匮要略》笔记67|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处方(急性盲肠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濡,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

  • 郭生白传习录精要43

    67.宿食发热(心下痞,急性胃炎) 脸红,心下痞,按之软,弹之气声(心下,指的是剑突下胃脘部,横结肠及上下部位),...

  • 郭生白传习录精要 043篇

    67.宿食发热(心下痞,急性胃炎) 脸红,心下痞,按之软,弹之气声(心下,指的是剑突下胃脘部,横结肠及上下部位),...

  • 伤寒38、39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原文】《伤寒论》第189条辨:“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

  • 麻子仁丸VS三承气补充VS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心下痞VS阳明蓄水V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0.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aw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