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
提起深秋,总是平添一番落寞情怀
嗯,但这是文人墨客、文艺青年眼中的深秋
在大吃货眼中
深秋,那自然是极好吃的
你想想看
秋天,收获的季节嘛
蟹肥菊黄,稻熟果香
……
但是,吃,也是有学问的,今天就带您认识几位老饕,跟着他们(的书)一路向吃,带着嘴巴向深秋进发~
1《寻味“南”半球》
放浪形骸,死也要吃
在这本书里,蔡澜带你畅游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大吃大喝,大玩大乐,大快人心,大俗大雅!
他与你分享的不只是一餐饭、一盏茶、一盅酒、一段旅途,更是一碗疲惫生活的心灵鸡汤,一段超然口腹之外的精彩人生。
蔡澜简介
蔡澜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号称“食神“。同时也是香港著名电影人、作家、美食家。被誉为“香港第一玩家”,自称“我的正业是玩”。
2 《食鲜录》
“食鲜”者,“食仙”也
这本书每个章节题目都滋味悠长:“雨朝拾菌”“酒当乐处”“太湖堆翠”“枕河菱藕”“吴之上味”“壶里日月”……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画家叶放遇到美食家华永根,笔墨浓淡间,食材的鲜、菜肴的美、老苏州的味道便从纸上传达到味蕾。
华永根简介
华永根,苏州人。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江苏省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常务理事。苏州菜完美主义者。
3《唐鲁孙谈吃》
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唐鲁孙先生用他一生的际遇,写出了人生中种种的回不去;却成就了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扼要地写出来,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先生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的传统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唐鲁孙简介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
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
4《吃货辞典》
为吃货准备的随身宝典
爱吃不如会吃,会吃不如懂吃,真正的吃货不必猎奇,是要懂得家常中的真味。
这是一本戏仿“辞典”的美食书:有词头,聊了吃法,还说了掌故,甚至为“吃货”们便于寻味而在书后配上了索引。
这是一本顺应“脾胃”的美食书:词条的排序别有用心,“家里吃”部分考虑了荤素搭配,顺应了四时节令;“街边吃”一部分则大致依照了晨昏次序;而“饭店吃”一部分则仿效了宴席的上菜顺序,大致讲究个冷菜热汤。
这是一本可饱“眼福”的美食书: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崔岱远简介
崔岱远,饮食文学作家,他说:对美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更是一种即兴的,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为艺术。
5《穷中谈吃》
文明之于吃,是不利的
吃,是亘古的活动;文明愈是新颖,愈是未必有利于吃。故愈不文明便利的地方,往往吃得较好。讲求划一,讲求高效率收成,则吃必然遭到简化。
本书为作者近五年论吃文章之集结,内容概为五十年来在台湾吃饭吃面之种种所见所思。作者特别注焦于此五十年间百姓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烧饼油条、阳春面、便当、自助餐、葱油饼等食物,还有《四菜一汤》《赞泡菜》《赞萝卜》《菜码之美》《赞炒饭》等篇目,皆于本书中探讨详尽。
舒国治简介
舒国治,60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70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1983至1990,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皆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
蔡澜先生说过,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这个秋天的末尾,就让我们一路吃起来,好好爱自己,把自己养得漂亮饱满,迎接冬天的到来吧。
「在书里学会怎样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