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感冒了。喉咙不舒服、流清涕、会发热、有轻微的头晕眼花……好与坏的状态隔几个小时就在不停地变换,我想,大概率是又羊了。
在几次睡睡醒醒的状态后,精神似乎好了一点,就随手打开了抖音,这随手一下了不得,不知不觉就耗掉了几个小时,连吃饭也不认真了,随手从冰箱里拿出来几只母亲裹的粽子应付了事。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难怪古人说“玩物丧志”。
说起来,母亲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裹粽子了,今年开裹,味道是一如既往的好,只可惜让鸡子豆拖了后腿。大概是陈豆子,泡不软,煮了口感还是带硬没有从前的软糯滑口感。
鸡子豆大概就是红腰豆,这种新会出产的豆类,因豆粒形似鸡子而得名。新会的咸肉粽的馅料主要是糯米、鸡子豆、半肥半瘦的猪肉、咸蛋黄之类,必不可少的是还要放入几片红蓝叶,再裹成枕头状的粽子。
这种粽子,红蓝叶把雪白糯米染成胭脂一样得颜色,还带着独特的香气,而鸡子豆与糯米和肉香融合在一起,比普通的豆粽的口感更加粉更加糯。
鸡子豆咸肉红蓝叶粽,我觉得是属于新会的特色粽了。
每次吃粽的时候一见到这个红蓝叶,我总是忍不住又要考究一下它的由来。
红蓝,也叫红榄,红丝线。功效是解表、清热,活血通经。是五邑地区常见的中草药,有散血作用。
红蓝这种植物,会开蓝紫色的花。在五邑很多家庭都有种植,平日也没见有别的用处,似乎专为粽子而来。
五邑人认为包粽子的糯米性燥热,红蓝叶有消炎散瘀、解腻消滞作用,加些在粽子里,可以相互作用中和一下。另外,加了红蓝叶的粽子还有股特别的香气,而且,据说让粽子馅染上桃红色,有着神清气爽、面如桃红的好寓意。但我怀疑加红蓝叶只是为了让粽子馅染上好看的颜色。
无论如何,五邑的咸肉粽里是少不了红蓝叶的。在裹粽里放红蓝叶,可能是广东粽跟其他地方的粽子的最大区别了。
最初,我以为它是古籍中叫红蓝草的植物。
据说大约在汉代时,自西域传入一种可以提炼出红色染料的植物“燕支”。人们将“燕支”与中原常见的蓝色染料“蓝草”比附,就称其为“红蓝”。
白居易也有:“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不过,这里的红蓝是指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及红色颜料,因其叶状似蓝,故名红蓝。
后来,我又以为它是爵床科狗肝菜属的狗肝菜,我曾一度认为两者是同一种植物,直到我在《中国植物志》看到以观音草为正名收载的红丝线。
把红丝线的茎叶用水煮开,片刻即见水中有红线状渗出物,然后慢慢水就会全部变成红色,无论怎么煮都是红色的,故而被称为红丝线。
红丝线开花的时候,会有一条丝线一样的雄蕊伸出来,并且有“养肝草”之称。红丝线的嫩叶还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可食用野菜。
《岭南采药录》载红丝线:“治痰火,咳嗽吐血,和猪后腿煎汤饮之,或水煎服也可。”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息风,散瘀消肿。
可以说,红丝线实在是与五邑的红蓝叶的外形和特质都十分相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