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阅读《看见孩子》时,看到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内容,恰巧早上我去医院做了个激光小手术,这场经历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焦虑无处不在,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恐惧和焦虑。
一、认识恐惧:身体发出的“危险警报”
当恐惧来临时,身体会率先拉响警报——心跳加快、胸闷、胃部不适,这些信号都在提示我们“可能有危险”,进而引发恐惧情绪。
但大人和孩子面对恐惧的能力截然不同。就像我做激光小手术时,因为有过去痣的类似经历,所以即便手术有差异,也觉得整体可控。孩子却不一样,他们眼中的世界充满太多“第一次”,那些未知的体验带来的恐惧,常常超出他们的调节能力。因此,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是家长的重要课题。
二、面对恐惧:别讲道理,先给陪伴
当孩子说“我害怕”,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安慰:“别怕,没什么好怕的!”这是出于爱,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我们经历过的,孩子未必经历过。
在恐惧状态下,孩子的大脑会自动“关闭”逻辑思考功能,优先启动“逃跑或战斗”的生存本能。这时讲道理,不仅无法安抚情绪,还可能让孩子更加无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一个拥抱、一句“我在”,远比说教更有力量。
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当他们感到危险时,能果断地远离。而过度讲道理,反而会让孩子对“焦虑”本身产生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三、6个沟通技巧,陪孩子直面恐惧
当孩子被恐惧困住,我们该如何与他们对话?又如何与自己和解?这6个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1.聊聊恐惧:从聊天入手,耐心倾听,让孩子愿意打开心扉。
2.接纳情绪:告诉孩子“感到焦虑很正常”,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胆小鬼”。
3.主动关注:表达“我愿意听你说”,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更有勇气面对问题。
4.一起解决:别急着给答案,引导孩子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
5.制定口头禅:和孩子一起想一句专属口头禅,比如“害怕很正常,我能够克服”,在关键时刻给自己打气。
6.分享你的故事:讲讲自己曾如何克服恐惧,让孩子知道“原来爸爸妈妈也会害怕”,恐惧不再是孤独的体验。
写在最后
恐惧和焦虑,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当我们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安慰时,可以尝试与自己对话,接纳自己的情绪,避免因焦虑本身而产生新的焦虑。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焦虑的源头,能改变的,就努力改变,暂时无法改变的,就学会臣服,与焦虑、恐惧和平共处。当我们内心平静下来,焦虑也会随之消散。
愿我们都能在不安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也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陪伴中,慢慢长出对抗恐惧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