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可见,阅读对于民族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人与书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开始时,必须有媒介——父母、亲戚、邻居、老师或图书馆工作人员把书带到孩子的世界中来。”农村孩子的父母普遍忙于生计,自身没有阅读的习惯,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所以要靠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书的世界中去的。
阅读能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塑造自己,为将来的人生打好底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让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宣传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把每个周一下午设为读课外书的专用时间。两节课,孩子们沉静在文字的世界里,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随作者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书海里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二、课堂上让学生且读,且乐
1、读中乐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能力,品味感情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和个性化的朗读,是对文字富有生命力的演绎。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白鹭》,是一篇文笔优美,画面感较强的散文。教学时,我预设了个性化的朗读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认为怎样读就怎样读?把你的内心感受读出来传染给别人。同学们纷纷行动,很快投入到感情朗读之中。学生通过小组试读、评读,感受到了白鹭的外形恰到好处的美,站立枝头的悠闲之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折射出多彩的个性特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画中乐
小学语文课文有许多美丽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有些课文描写的意境很美,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不深,阅读时往往一带而过,不能充分地形成“表象”。而让学生画画能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给人以豁然而悟之感。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的蓝天,羊群,奶牛,绿草。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丽,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体会。用自己神奇的笔,把感受到的描绘出来。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边读边画,边画边读,边想边画。不多时,一幅幅翠色欲流的草原图跃然纸上。绿的草,白的羊,蓝的天,美得相得益彰。通过画,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3、演中乐
小学生生活积累不多,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演一演,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故事自编自演,最后在班上展示。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地准备道具,认真地练习台词,动作和神态也力求精准、到位。在表演中,他们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体会到廉颇的居功自傲、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
4、用中乐
阅读的目的是运用。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后,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如通过“讲故事”、“演讲赛”、“我说,你猜”等形式展示学生阅读的内容;通过优秀片断展示、精彩习作展评、读后感评比等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如本学期我们在班上共读的第一本书籍是《西游记》,每天的的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轮流着讲书中的故事。这既可以锻炼胆量,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你,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书本的厚度决定成长的高度。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在且读且乐中走进书的世界。茫茫书海,浓浓书香,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滋养干瘪的灵魂。也能让我们找到幸福的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