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情,在我们思考空间里都有六个层次,从上往下是:
1)环境(Environment)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时、地的元素。这些元素能为我们所运用,所以是我们的资源,但我们不能控制它们,只可以选择适合的加以运用。
2)行为(Behavior)是在环境中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行为就是“做的过程,所采用的方式”(What)问题。
3)能力(Capability)是在一个情况里所拥有的不同选择。能力就是“怎样做”(How)的问题,它体现了人做事的灵活性。情绪也属于能力的层次。
4)信念、价值(Beliefs and Values)代表了做事的意义,就是“为什么做”(Why)的问题。信念和价值观是支持身份的支柱,是促使身份的意义得以实现的基本推动力和行为准则。这也是为什么不同人选择不同做法的原因。它往往深藏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只有能够自我觉察的人才能在意识层面了解到它。
5)身份(Identity)就像一颗钻石,角色是它不同的剖面。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系统,而身份取决于它在最大系统中对生命意义的发挥——使命。简单地说,就是“我是谁?”“我将如何实现我生命的最终意义?”“我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Who)的问题。
6)系统(System)的问题,即“我与世界的关系和影响”——我对世界的贡献。这是心灵层次的问题,到达了富含生命的意义的层次,是心声与使命的层次。(罗伯特·迪尔茨对这一层次的表述是“精神”(Spirituality),而我认为“系统”更能显示它的真义。)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能以六个层次去理解。高层次的意义完全控制低层次的行动。这就像一个生命的金字塔:塔尖是系统,系统的使命决定了我们的身份。
当孩子把被子摔破了,父母常出现指责的语言,
“你把杯子摔破了。”(行为层次)
“你本可以双手捧着杯子。”(能力层次)
“你做事毛里毛糙的。”(信念,价值层次)
“你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身份层次)
当孩子出现一个偏差行为时,我们不是就行为去批评孩子,而是在走向金字塔的上一个层级,给孩子下了一个不好的身份,贴着一个负面的标签。
当我们想要夸奖一个人时,可以从他的行为层次往上一个层次来赞美。
“孩子,你帮妈妈倒了一杯水。”(行为层次)
“你可以独立倒一杯水。”(能力层次)
“你可以照顾妈妈了。”(信念,价值层次)
“你真是一个懂得照顾人的孩子。”(身份层次)
看到孩子一点点行为的进步,向上推到价值层次和身份层次,让孩子有更大的满足感,促进他做出更多的进步行为,正向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