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山套

作者: 徐民伟 | 来源:发表于2023-08-29 06:33 被阅读0次

                如 歌 的 山 套

                      徐民伟

 

当实地寻访过黄丘山套之后,我总觉得那片美丽的山川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交响曲。虽然距离那次寻访已过去半年多了,但每当想起那些自然淳美的田园风光和那些慷慨悲壮的英雄故事,耳边就会响起时而优美抒情,时而激越澎湃的旋律。

黄丘山套位于山东省南部,与苏北接壤,现属台儿庄区张山子镇。这里山峦起伏、连绵环绕,有大小山头36座,中部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小盆地。虽然地理上属于北方,但由于群山环抱,泉流众多,林木繁茂,气候温润,是农耕时代非常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两千多年前发生过著名的偪阳之战的偪阳城,就在山套的北部。《峄县志》山川卷中有这样的描述:“又南六十三里曰黄丘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崇峻,迢迢南去,不见其首尾,世所谓十八黄丘也。其阴平冈有大塚数十,相传为黄帝陵。有泉焉,水极清澄,人稍污之即涸,悔罪虔祀后,流如故。是为神泉。山之南为小独山,转西为小蝎子山,两峰分峙,翼然如张盖。其东北龙王泉出焉,北流会尤家窝之水为漷河,又北十余里入于伊河。”也许就是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缘故吧,千百年来这里发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

无论是民间传说的,还是历史上实有的,一入山口那兀立我们面前的青石山便一下子把我们带人了慷慨悲壮的英雄乐章。这山有两个名字,一名穆柯寨山,一名刘家寨山。这两个山名又与两位英雄联系在一起,一位是穆桂英,一位是刘平。对于穆桂英,在我国民间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巾帼英雄、抗辽名将、满门忠烈、义搏云天。穆桂英的事迹虽然在史书中似不可考,但在戏曲和小说中却广为传颂。只是我们没想到这黄丘山套中竟也有穆柯寨山,竟也有穆桂英的传说,竟然大破天门阵的降龙木是取自离该山不远处的葫芦套,而且相传降龙木原有两棵,一棵让穆桂英取走了,另一棵至今尚存。传说不可考,但树是真有的,只不过是不是“降龙木”就不好说了。当地林业部门对那棵古树进行过考证,该树学名紫薇,又名“百日红”,树高七米多,树龄在五百年以上,树干已经中空,但每到春天依然红花满树,粲然成景,似乎还在述说着女英雄的忠烈故事。如果说此处的穆柯寨可能只是个传说,或当地人的附会的话,那刘平的事迹却是有着历史的真实的。幅军首领刘平,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生于山东峄县侯孟社侯孟村,该村就在黄丘山套旁(今属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清咸丰年末至同治年初的数年间,刘平发动了反抗清朝黑暗统治的幅军起义,由于起义军战士多在头上裹着一幅布,故被称为幅军。幅军大营就安扎在刘家寨山(亦名穆柯寨山)上。幅军最盛时曾达十万余众,刘平被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为“北汉王”。幅军在刘平率领下,数年间纵横驰骋在鲁南、苏北一带,沉重打击了清朝黑暗腐朽的统治。虽然最后兵败身亡,但却用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书写了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悲壮故事。当地民间流传着一部颂扬刘平和幅军起义的大鼓书,名叫《抬枪传》。

英雄已去,故事犹存,在初冬的一个上午,我们攀着陡峻的山石,去追寻英雄曾经的故事。与一些名山大岳相比,眼前的这座山并不十分高大,其主峰不过290米,但山势险峻。正如<峄县志》中记述:“山迤逦西转,崚高绝,突兀削立数百尺,颏颔森然,若翘首,而远望尤狰狞可怖。”山下清泉甚多,有筛子泉、马刨泉、母猪泉等。是屯兵驻守的好地方。据说此山主峰有三寨,北峰曰大寨,中峰曰二寨,南峰曰三寨。山上有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坡地,曾是义军操兵演武的场所。在山顶上我们看到许多石筑的残墙,许多人工刻凿的臼窝、孔洞和建筑的痕迹。然而岁月荏苒,世事嬗变,昔日的繁盛,灰飞烟灭,往事早过百年。也许是初冬的缘故吧,山草枯黄,荆榛遍地,残墙断垣,一片萧索。荒草乱石中,一只山雉因我们的惊扰突然腾空而起,使本来就凄清的山顶,愈增加了苍凉的气息。联想当年义军的繁盛,怅望眼前萧索的遗迹,心中不免有一种既苍凉又悲壮的情绪。山风阵阵,呼啸凛冽,在荒草乱石间,嘶鸣出具有冲突性的旋律,时而雄壮激昂,时而悲凉沉郁,似英雄的咆哮,又似英雄的叹息。

如果说穆柯寨山,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黄丘山套这部交响曲急促而雄壮的快板的话,那么,它舒缓优美的慢板,则是山套中那片淳美恬静的田园了。环绕的山峦像巨大的屏障,将山内山外截然隔开。进入山来,就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么恬淡,那么平静,那么舒缓。远山如黛,近水如练,村落林树,黄牛麦田。没有喧嚣,没有匆忙,没有拥挤。给人的感觉就是农耕时代的那种祥和、淡远和恬静。所谓的田园牧歌似的景象,大概就是如此吧。也许是那天天气特别晴朗,阳光特别明媚的缘故。虽然已是初冬,但山套里一点都不冷清。那景象到有着春和秋两个季节的韵味。春的光景来自麦田,初生的麦苗葱茏翠绿,真如人工铺就的地毯,均匀浓密,将起伏的田地,渲染得一派生机。而随处可见的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高高低低的树,则呈现秋的景致。大多的树叶还都未落,有的苍绿,有的浅黄,有的淡红,色彩格外丰富。尤其是尤窝子水库边的芦苇,芦花未谢,随风摇曳,映着清凌的水波,愈显出秋的澄澈和明净。最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是张塘村的那棵有着25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了。树高二十余米,树围超过八米,树冠接近一亩。主干“怀中”的两棵“子树”直径已达三十厘米。更奇的是其南伸的枝千上竟又生出一棵楚桃子树。怀抱两子,四树合一,高大伟岸,蔚为壮观。与这棵古树年龄能够相对应的,当是离此树不远的偪阳古城和那场偪阳之战了。史料记载,偪阳之战发生在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据此算来此战距离现在恰巧也是2500多年。想必这棵银杏树是亲眼目睹过偪阳之战的惨烈和偪阳古城的兴衰了。历经二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傲然挺立。站在如此古老的大树面前,遥想2500年前的那场战事和偪阳城的兴衰,不能不让人顿发思古之幽情,而陡生岁月沧桑之感叹了。

然而黄丘山套这部交响曲最高潮的部分,则是它做为抗日根据地所奏响的那最激越、最澎湃、最慷慨雄壮的乐章。1939年秋,八路军第115师进人鲁南山区。年底,罗荣桓政委批准创建八路军第115师运河支队,运河支队在黄丘山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一时间,不大的山套里分布有兵工厂、抗日小学校、战地医院等等。众多爱国民众汇聚黄丘山套,不忘国耻、勇赴国难、誓死抗战、消灭日寇的怒火,燃烧在黄丘山套。千余名运河支队战士以黄丘山套为中心,英雄转战于运河南北的峄、滕、铜、邳地区,数百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击侵略、民族解放的壮烈华章。首战杜庄、常埠桥伏击战、黑山口阻击战、库山保卫战、朱阳沟战斗、微山岛争夺战、血洒巨梁桥等等。抗日战争期间,运河支队先后同日军发生过大小战斗数百次,开辟跨越陇海赴延安的交道线,护送过陈毅、罗荣桓等高级将领从这里赴延安。被罗荣桓元帅赞誉为“敢于在日军头上跳舞的人”。青山有幸埋忠骨,江山如画慰英魂。当我们了解了黄丘山套的这段历史以后,再看黄丘山套,这片山套立时壮丽了起来。山石间、林树旁,仿佛又能看到那些英勇果敢的身影,感受到那坚强的抗争意志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由地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一个个雄壮的音符在胸中激荡,一串串激昂澎湃的乐音在耳边奏响。

据说黄丘山套的桃树有一万多亩,只是现在不是开花的季节,如果那万亩桃树盛开了,那么黄丘山套的这部交响曲就有了它如歌的行板。到那时,我想它的旋律一定很美、很美,山套会唱起歌来。

相关文章

  • 如歌的行板

    在中国, 如歌的行板。 老刘叫板, 老林逼反。 同走泥丸, 同越六盘。 山 山 山 ...

  • 青春――做不一样的自己

    平顶山学院 王春丽 生命如歌,青春如梦。在这如歌如梦的大学生涯里,我们开启了人生的帆船。我们...

  • 如歌的行板,如歌的岁月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暮色四...

  • 如歌

    夏雨如歌 晶亮的夏雨 露珠一般地闪烁 照亮了的烟云中的坎坷 和属于青春的职责 白云如歌 真挚的白云 浮起记忆的单薄...

  • 如歌

    岁月依然静好 我愿轻倚年轮的转角 依着文字的清香 将如水的情愫 摇曳成笔尖的曼妙 以一支梅的姿态 为你伫立成一世的...

  • 如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繁芙喧嚣,高低起伏, 平平仄仄,来来去去, 向往田园,花花草草, 小屋花饶,绿树成荫, 溪水...

  • 如歌

    岁月如歌,大千世界生可谓音符! 来到岳父家,我一早起床坐在屋外的长凳上,面前5米处就是马路。乡下的早晨幽静祥和,左...

  • 《如歌》

    岁月如歌歌歌老,倒是如愿总常新~

  • 如歌

    思念的尽头 是一曲美人鱼

  • 如歌

    深情 只好 浅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歌的山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en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