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文才、任侠与迷信(上)

作者: 郭盖头 | 来源:发表于2017-07-22 13:05 被阅读0次

                                                                              小引

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是出于自觉,没有被家长或者老师强迫去做这件事。按照毛姆的说法:“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见毛姆随笔《读书是一种享受》)这无疑是读书的最佳状态。可是,这样读书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下苦功夫,结果读完之后,全无印象。明清之际的大儒王船山尚且有翻一页书就忘一页的头疼事,我们这些一般人又如何能避免呢?有得必有失,这算是“乐读”与“苦读”的辩证关系了。


  1、李白的文学与才能

尽管大多数的诗都全无印象,却有一个人很特殊,在他的作品中我体会到很多“无意识记忆”,偶尔几句甚至整首长诗,我都能背下来,这个人就是李白。小时候并不能体会他写了些什么,但是至少对于我来书,常常令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比如他的《庐山谣》有两句:“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当时甚至连阙、沓二字读什么音,翻译过来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但就是记住了,能够写下来。这种自小的情节让我幼儿根深蒂固的意识,专论写诗,李白排第一。

但是,后来发现,《唐诗三百首》中(名为“三百”,实际收诗310首),收录最多的是杜甫,有38首;其次是王维,29首;再次才是李白,27首。应该说,李白生前的名头,稳坐盛唐文学第一宝座,这是毫无异议的。他捧自己,当时的人也捧他,就连后来和他作比的杜甫也是捧他,捧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李白死后的大概三四十年间,人们都还很追崇他。可是后来杜甫也死了,杜死后的第九个年头,元稹(微之)出生。这位中唐时期的大家对时人过分溺爱李白的态度很不满意,他要为杜甫伸张正义,让杜甫的价值得到体现。所以,他写了一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就是给老杜写的墓志铭。在序里面他大力赞颂杜甫的文学成就,又稍提李白。

对于杜甫,他是这么说的: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要之,在元微之的眼中,杜甫(子美)的成就盖过了沈佺期、宋之问、苏武、李陵、曹植、刘祯、颜延之、谢灵运、徐陵、庾信一干人等,即使孔子都要称赞他的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最后的结论是“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算得上是表扬得近乎夸张。

对于李白呢?元微之在同一篇文中说: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大意是说,我看李白行为放浪,自由自在。但是说到写诗,赶不上杜甫。进一步说,“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要写长诗,少则百字,多则千言,李白连“藩翰”都进不去,更不用说“堂奥”。藩翰是边疆,堂奥是内室,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李白做不到登堂入室。

杜甫爱写长诗,就是“排律”,有一首五言排律《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一百韵就是一百句,一共有一千字。一首律诗写到一千字,也算是苦心孤诣了。元稹认为写排律才能体现功底,所以他自己也总写,号称“元和体”。

杜甫是河南人,元稹也是河南人,而李白呢?李白的经历很奇特,他生在碎叶(进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祖籍甘肃成纪,又长在四川江油一带。到了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重新登记全国户口,严厉搜查脱籍之人,身在山东的他又不得不谎报自己是山东人。到底是哪里人呢?李白是四川人无疑了,他有一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一封自我辩解的申明书,在文中有以下一句: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

“乡人相如”是谁?就是汉代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无疑。为什么说的这么确切呢?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中写到“臣闻楚有七泽”,这和李白说的“云楚有七泽”根本就是一回事。李白说司马相如是乡人,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那李白是哪里人岂不很明白。

话又说回来,李白是哪里人,争过去争过来,反正和河南挨不上边,和杜甫、元稹的故乡挨不上边,所以元稹要为老乡出口气,把杜老的位置提上去,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有了元稹的背书,后来的文人开始把杜甫的地位放在李白之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马脚。前人一千多年因袭相承的定论,不好推翻。郭沫若写了《李白与杜甫》想要“扬李抑杜”也不成功,竟成绝笔。

杜甫有诗1500首,王维有诗400首,李白有诗1000首,单从数量上说,李白排在王维后面,已不公平。况且,就作品质量来说,李白的1000首几乎篇篇精品。另外,李白的作品,本不止这么多。为什么呢?请看李阳冰所写的《草堂集序》。李阳冰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擅长写篆书,是李斯之后写草书的第一人。他和李白有亲戚关系,是李白的族叔。李白最后几年,走投无路,到安徽当涂去投靠李阳冰。临死之前,李阳冰为李白的作品写了一篇序文,就是这篇《草堂集序》,在末尾他是这么说的: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李白受安史之乱的影响,颠沛流离;又误入永王幕府,几乎丧命,流放夜郎。所以李白的后半生过的并不开心,在这种辗转各地的过程中,很多诗文篇章就丢了,“十丧其九”,不是虚指,乃是实词。也就是说,李白写的诗文加起来怕近一万篇。

再提一点,前人只注意到“十丧其九”这四个字,没有对后面的“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仔细分析。后来能保存下来的的李白作品,不是他自己刻意记下来的,全部是从别人那里搜罗来的。这说明李白对自己的作品很自负,但是他其实毫不在意,随手就送给别人了。为什么?好比李白喜欢仗义疏财,曾经一年之中“散金三十馀万”,这是何等大气!送钱是送财,前提得有财;赠文是赠才,前提也是得有才。李白的灵感和才华是源源不断的,所以他敢随手赠文,不加掩饰。这是他的手笔,也是他的自负。

注意,我用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负这个词。前者代表有实力的谦虚,而后者则代表目空一切,当然也是有实力的目空一切。来我们看看他自己怎么说自己的吧。

他在出蜀以后,向友人诉说自己的的志趣,写了一通《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里面有这样的话:

……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他看不起诸葛亮,他写到:“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邺中赠王大》),说“千古名相”诸葛亮也会去种地;他也看不起谢安,他说:“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送梁四归东平》)“江左风流第一”的谢安卧居东山被他看成是浪费生命。说这种话的人得有多么目中无人啊!

然而,李白的这种疯狂的傲慢,不仅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像一个宗教教主那样,似乎给人洗了脑,让人对他顶礼膜拜。就是后人把名头排在他之上的杜甫也对他佩服的五体投体,请看以下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有人说,杜甫这个人谦虚,他这么写李白,乃是出于对这个亦师亦友的前辈的尊敬,不可认真计较。说这话的人,大概也没有读过杜甫自己的诗。杜甫怎么评价自己的呢?请看他的长篇排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有这么几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京城上层社会的座上客,读书多,每次写文章就如有神助。作赋比西汉的杨雄厉害,写诗比陈王曹植高明。书法家李邕(北海)希望与我见面,大诗人王翰愿意和我作邻居。我自认为很优秀,鹤立鸡群,所以辅佐皇帝,使他成为尧舜那样的贤君,让民风复归淳朴,这是我的愿望(也是能力)。后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还化用了他的句子,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见《沁园春·孤馆灯青》)

在这首诗中,杜甫既夸示了自己的文学造诣,也表扬了自己的政治才能。杜甫有才,这么说也无可厚非,但这首诗我想可以打消很多人心中那个穷酸苦逼的杜甫形像。杜甫也很自负,而一个自负的人所不遗余力地赞赏的另外一个人,那也可以算是“惺惺相惜”了吧。

李白是否有安邦定国、经纶世务之才,历史上除了一些传奇故事,实在没有留下太多证据。不过就文学而言,于诗于赋,于词于文,堪称绝品。他的诗我们已经读过很多了,他的文我们却没有太多机会赏识。所以这一节我想以李白的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又名《春夜宴桃李园序》)作为结语。这是李太白有一次与堂弟们饮酒赋诗时所写的一篇序文,很有意趣,我很喜欢,也推荐给大家: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篇序文作于开元年间,公元733年,时年李白33岁,而这便是他33岁时的感怀。

相关文章

  • 论李白的文才、任侠与迷信(上)

    小引 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是出于...

  • 论李白的文才、任侠与迷信(中)

    2、李白的任侠 李白是一个侠客,剑术高明,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不是我的想象,也不是为了夺人眼球在这里飞短流长。 要讲...

  • 寂寞李白

    唐朝盛行任侠之风,所谓任侠,就是凭着性子去行侠仗义。任侠的至高境界,就是天马行空般的行事风格。李白是个引领...

  • 读懂诗人——任侠李白

    近些时日喜欢上了读诗。一首诗,只需短短数行,区区数十字,就能让人领略到展一副风光秀丽的美景,或是一段发自肺腑的感叹...

  • 李白能否写出太玄经,他是不是剑客?

    李白绝对是个名副其实的剑客。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这与唐朝时期游侠之风盛行有...

  • (13)太白唱醉(四)唱诗仙

    李白的最后一篇了。 少年天才现,大唐出诗仙。 长安元年日,青莲李白生。 五岁诵六甲,剑术喜任侠。 游江望州阁,增长...

  • 迷信论

    生于斯,长于斯,宗法之礼不可不行,祖宗之本不可不记。 我所述的不一定是对的,仅仅是以自身经历与所见谈谈传统与迷信。...

  • 论 1.探花不是李寻欢

    探花不是李寻欢。 探花来自唐朝世家,能文能武,生性好酒,是李白的好朋友。 探花不姓李,本姓公孙,任侠仗义,天宝年间...

  • 论李白与道教之间的爱恨情仇

    论李白与道教之间的爱恨情仇......​ 李白自小生活在一个道教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因为环境影响人,所以李白的一生...

  • 李白的“侠”

    世人皆知李白文豪也,梦想白衣卿相者,然不知白甚爱任侠。不信,有诗为证。 侠客行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李白的文才、任侠与迷信(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hu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