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35》章,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说:“千里马称为骥,不是赞美它的力气,而是赞美它的风格。”
骥是好马,即千里马,人们不是因为它们有力量而赞美,而是因为它们的品德而赞美。千里马之所谓被称之为千里马,除了它们天生品质优良,更是因为能被人调养驯服,能与人心意相通,同心协力。这就是马的品德,用来比喻人有贤德。
后世韩愈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那就不可能有千里马,千里马品德的形成是人能正确地策之、食之和鸣之。世间贤人的出现,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接受教育,能不懈地学习和实践,能不断地提高和修炼自己,最终形成了良好的品德的结果。一部《论语》不也是讲如何让每个人通过学习,逐步修养有德吗?所以德行的培养和树立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和重要。
我们再来看看如今纷纷落马的贪官,他们不可谓没有才,他们可以说是才能超群,人中龙凤,不然他们坐不到领导的位置。然而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为何还被大浪淘沙堕落深渊?很简单,他们在培养、锻炼和增长才能的同时,没有修炼道德。
性相近,但习相远,每个人的天性都差不多,但后天的却千差万别。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为不移。”(《论语·阳货3》)孔子说:“只有最明智与最愚蠢的人是不会改变的。”芸芸众生都是介于“上知”与下愚“之间,他们的性习会随着环境、教育等的不同而不同,“若习于善则为君子,若习于恶则为小人”,有人成为了君子,有人成了小人,关键在于后天道德的修炼。
品德是否高尚,不是看他有没有能力。千里马虽然善跑,但人们称道它不是因为它善跑,而是它的德性。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人称道,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政绩,创造了多少GDP,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为社会、为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和实事。有人埋头苦干,却只为政绩和个人升迁,有人廉洁勤政,却想着国家和人民。他们的不同在于道德的不同,在于个人修养的不同,一个人的修养,由道德决定。
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是不能没有德行。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德是个人素质的基石,只有先把品德修养好了,才可以发挥其各方面的才能。如果道德基础没打好,就去培养各种各样的才能,即使他靠其才能爬到了很高的位置,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人生经典《菜根谭》里说:“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意思是说,品德是才能的主人,而才能是品德的奴婢。如果只有才能而没有美德,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婢当家一样,这样哪有不胡作非为的呢?道理很浅显,但又不乏深刻,只是很多人看不到里面的深刻。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就算有再高的才能,他也不能对社会作出什么贡献。相反,爬得越高,而摔得越重,甚至有可能误了卿卿性命。
在今天,不仅对领导干部,而且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意个人修养,避免自己成为“有才无德”的人,更不要成为“无才无德”的人。任何单位和组织,都亟需有才能的人。但是,有才无德,终究会坏事;而有德却无才,相对没有成就,但不会坏事。
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雄才大略往往难以为社稷和大众着想,相反钻入了个人欲望的篱笆而无法脱身。今天一个又一个的贪官被查处,他们哪一个不是有知识、有能力?却因为无德,承载不了职位赋予他们的权利,古人曰“德不配位”。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 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系辞传》)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高,智慧狭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召来灾祸的。《周易》说:‘鼎脚折断,弄洒了王公的美食,湿漉漉粘乎乎的一片,凶。’就是讲不胜任的情况。”
品德不具备而地位却尊高,很难不有灾祸。领导人物不难理解,因为他的品德与他的位置无法相配。对于普通人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一般的人虽然不居高位,没有权,也没有力,但如果他们存在“德不配位”的情况,依然存在灾祸。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突然中了彩票大奖,如果其人品德不够的话,这些意外钱财一定会给其带来灾难。我们经常在报道中看到某某某中了什么大奖,一阵风光后,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曾经有记者采访过一些中过大奖的得主的生活,他们很多人又回到了原点,并且有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宁愿没中奖”。
人们对幸福都是很向往和渴求的,但有些人即使得到了幸福他们也承载不了,幸福很快离他们而去。很多人不相信“祖上积德行善,福荫后世子孙”,认为是封建迷信,然而事情往往就按迷信的方向发展。真的是祖先神灵保佑吗?不是的,是他们活着的子孙因为祖上有德,他们的品德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影响,是他们现在的品德和祖上的积德合力换回的福报。
所以我们不要不相信“祖上积德,子孙受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这些话,它们与迷信无关,而是与道德相关。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没有大的才能,但千万不能缺乏品德修养。当然这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做没有能力的庸人,而是我们要知道品德的重要。但道德的修养并非是我们想象的要去读多少圣贤书,要去做多少善事,作为最普通的一个公民,保持真诚淳朴的品性,心存善良足矣!
因此修养品德不仅是读书人和君子致力的目标,任何人都需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人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悟出的道理,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要明白积善的重要。因为积善就是修养道德的一种,还因为积善真的可以减少祸患的发生。如果积不善,可能会摔跤,会腰闪,命也可能会丢。
微信公众号:背后国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