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病故那年,已是97岁高龄。他的一生,宛如一部镌刻着苦难与坚韧、智慧与豁达的厚重史书。父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五岁时奶奶撒手人间,自幼便在困苦的泥沼中挣扎,缺衣少食是生活的常态。为了活命,他跟着爷爷走南闯北,一路乞讨,每一步都沾满艰辛,每一声吆喝都饱含无奈。
解放后,生活的重担依旧压在父亲肩头。作为生产队的带头人,他要带领200多号人解决吃饭问题。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但父亲绝非一味蛮干的人,他爱动脑筋,善于观察与分析。生产队将近300亩土地,在他眼中就像一幅清晰的画卷。他熟知每一块地的土壤性质,精准判断适合种植的作物。那些日子里,父亲常常独自蹲在田间,目光专注地观察着土地的变化,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正是这份执着与智慧,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周围村庄饿殍遍野,而我们村却在父亲的带领下,凭借科学的种植安排,实现了粮食的相对稳定,没有一个人因饥饿而倒下。
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父亲又展现出惊人的魄力。他大胆下海经商,做起小生意。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生活智慧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将我们家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村里第一个住上两层楼的家庭。后来,随着年龄渐长,父亲把生意交给了哥哥。可他那颗操劳的心始终放不下,每天都去帮忙,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助力哥哥把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神奇的是,在岁月的长河中,父亲仿佛被时光偏爱着。从80多岁起,每次见到他,模样都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曾无数次好奇地向他探寻长寿的秘诀,而他总是面带微笑,云淡风轻地说:“只要心好就够了。”父亲一生未曾吃过什么保健品,也没有条件享用昂贵的补品,他口中的“心好”,蕴含着无穷的深意。
我想,父亲所说的“心好”,首先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年少时的苦难没有击垮他,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弯他的脊梁,反而锤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面对困境,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寻找解决办法,用行动诠释着永不言弃的精神。
其次,是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在生产队时期,他一心为乡亲们谋生计,让全村人免于饥饿;在生活中,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这份善良,让他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爱戴,也为他的内心带来了安宁与满足。一个心中充满善意的人,自然能远离焦虑与戾气,收获平和与喜乐。
再者,是一颗豁达通透的心。父亲从不为琐事烦恼,面对生意的起伏、生活的波折,他总是坦然接受。他明白,人生有起有落是常态,不必过于执着。这种豁达的心态,让他能够以轻松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会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虽然是扫盲班毕业,但他爱学习,谈起生活常识,总是头头是道,我都自愧不如。
父亲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养心与养生的紧密联系。心若安好,岁月无恙。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不在于吃多少名贵的补品,而在于涵养一颗美好的心灵。当我们拥有坚韧、善良、豁达的心,做到安贫乐道、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内心便会充满力量,生活也会更加从容。这份宝贵的人生智慧,将永远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也希望它能给更多人带来启发,让我们都能在养心与养生的道路上,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