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谈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而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将传统文化的教学流于形式了。背几句爱国古诗,做几份传统节日的小报,上几次民俗的活动课……我们往往把这些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教学,但是今天听了吉春亚老师的“群文阅读《探询汉字之美》”的课,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吉老师借助默读、速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从“在中外作家眼中汉字有着怎样不同的美”谈起,三篇文章连读,带领着学生围绕着汉字的音形意之美给最喜爱的汉字写喜欢的理由。使学生对汉字的文化美产生认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尤其“交流汇报汉字美”这个环节,吉老师设计的特别好。
师:掂一掂这个字沉甸甸的;
闻一闻这个字香喷喷的。
这是一个黄澄澄的字;
这是一个红通通的字。
这个字压弯了枝条,
像彩灯一样把秋天装点得喜气洋洋。
吉老师缓缓的语言从嘴边流出,孩子们的争先恐后的发言。
生A:我最喜欢的汉字是“暖”,左边是“日”,表示太阳,右边部分特别像“爱”,母爱就像 太阳一样温暖着我。
生B:我最喜欢的汉字是“真”,因为它可以组成词语:真诚、真心等,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份真诚,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份真心。
生c: 我最喜欢的汉字是:“孟”,上面是“子”表示孩子,下面是“皿”表示盘子,小孩子在盘子上玩。由此我想到了孟母三迁,孟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孩子们很自然的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走入了探询文字之美的情境中。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台下听课老师阵阵的掌声。我们在赞叹学生优秀的同时,难道不会为授课老师的引导而点赞吗?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为自己曾经那些看起来繁华的课堂而感到羞愧。语文课就应该还原语文原本的样子,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渗透语文知识,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语文来承担,但是我们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多种形式,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品评感悟中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