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如何修炼自己的读写能力
读与写是现代社会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作为教师,这里的读写能力指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能力。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前提,魏智源老师认为是熟练地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框架及概念,书中也给大家提供了专业框架及概念的一些内容: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绘本、阅读、诗歌的基本知识、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论与实践、有关语文课程就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
如何修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一,要学会系统读书。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魏智源在《教师的阅读地图》中也给大家提供教师专业阅读书籍,我们可以按照名师提供的书目系统读书,以此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营养搭配,才能健康茁壮成长。通过有系统的读书,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要想提升综合能力,还要有悟性。
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
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
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
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
第二,以“输出”来倒逼自己读书。什么样的读书最为用心?答案就是我们要从书中寻找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从书中查询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知识时最为用心,读书也最有深度。比如最近我们要做苏轼课程,仅“苏东坡传”传记读物,我就买了5个版本,想从中给学生选一本适合他们看的,目前还没有合宜的。我们要研究苏轼课程,就要搜集相关的资料,除了上面提到的苏轼本人传记,我还参考了《用诗歌唤醒黎明》中李爱萍老师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课程,研读了常丽华老师的苏轼课程,此外还阅读了叶嘉莹对苏轼诗词的解读等。围绕一个主题学习,用“输出”倒逼自己读书,这样的阅读会更有深度。
第三,要学会转化。就是要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转化为课堂的备课。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同样一个教师的阅读史也是个人专业发展史。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把书本作为思想课堂、精神课堂的原材料。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愿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那你就更要读书。
如何修炼自己的写做能力?
第一,养成随时记录灵感与想法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就曾提出,他有一个思考记事簿,这里记录的是自己一天工作的总结。我觉得更多的是他的观察、随想与感受。其中就有这么一条:在低年级,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会很快由于智力集中而疲劳。不要让儿童长时间地处于脑力紧张的状态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找出这样一些作业,使儿童通过做这些作业得到休息。苏霍姆林斯基会从这些随想中选取值得探究的话题去研究。最近读一位老师写的泰戈尔《飞鸟集》解读时发现,这里的诗句都很短小,比如大家熟知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这些都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触、思考、情思的片段记录,通俗地说就是泰戈尔的“碎碎念”。随时记录自己观察发现,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培养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想,以日以年,积少成多,对于自己也是一笔宝贵的财产。
第二,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波斯纳说成长=经验+反思。教后反思应该我们老师的基本功。不一定每篇课文你都要写课后反思,但每周至少有一节课能让你印象深刻或你认为应该记录的关键事件,目前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但要保证反思的质量,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今天你的应付,他日必会产生反噬作用,这是不变的道理。同样,今天你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他日终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给你助力。
第三,坚持写读书笔记。每学期我们都会专业共读,这个时候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阅读周打卡,这是语文组骨干教师阅读基本流程之一,如此方能保证交流的质量。写作可以将我们阅读时的思考进行梳理与沉淀,进而转化为能量。
共读,让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写,让我们在不断反思中加深认同,彼此理解。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让我们拥有共同的愿景,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是读还是写,行动起来才是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