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七种武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的话

用七种武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的话

作者: 月光穿池水无声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10:02 被阅读0次

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坐在窗外艳阳高照的办公室桌子前,外面是上海开埠以来从未有的景象,空无一人、寥寥几辆汽车的马路,波光粼粼的黄浦江滨只有几声清脆的鸟声。我们因为上海爆发新冠疫情把自己封闭了四十多天了,前一个月在家,后面十天在办公室生活着。在封闭的日子里,除了前期为了一点物资烦恼,天天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抱怨“上海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呻吟之外,总是想着干点什么,总是想要对得起这段难忘的光阴。刚刚开始想着在本职工作人力资源上下点功夫。人总是在无知的时候无畏,容易夸夸其谈,一旦要动手了,就开始头疼脑热,有几天像病入膏肓般地在床上躺着。后来想想,这个大的计划先搁置一边,由0到1太难了,还是要从自己已有的基础开始,比较容易成功。我在去年的10月份开始,基本上每周四五天写《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一口气写了51篇,粗粗估算也要有3万多字。我想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重新写七篇读书笔记,除了加深自己对这本书的认知,同时也想把它变成这个寂寞长假里的一点点成果,对于希望精进的人能起到一点帮助,这样自我安慰也就能顺理成章了。

一 为什么是《如何阅读这本书》

说起这个话题,那就一定要回归到二十年前,我从基层学校来得了教育局机关,我们科室的分管局领导,人非常儒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事物爱钻研,特别喜欢身边的人有钻研精神。后面经历的岗位,所面对的几个大领导都是一样的,喜欢研究到底,追求极致。一些在个人爱好上非常有建树的人,会得到这些领导的欣赏。这两年,我发现自己怎么也有这样追求了,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要求越来越高了,用上海话来说,有点“作”了。有一天我发现了,原来我也到了前面提及那些领导的年龄了,经历过年轻时代努力后,在这个年龄更欣赏的是比一般人更高阶看世界的眼界,同时又受到了年龄、生活的限制后,更喜欢向内求,向细部着眼,“螺丝壳里做道场”。

把一件事搞明白,是需要方法的,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阅读无非是最好的路径。学习一般分成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指导型学习,虽然快捷,但是“师”难找,因为到了我这样的年龄,一般意义上的“师”分量不够,要找到能带动自己快速精进的人需要很大的机缘。所以,自我发现型学习中的阅读就是最好的方法。

2020年我开始学习投资,除了听好几个视频音频课程之外,也买了几本投资类的书。看书要解决两个层面的事,第一要把心静下来,第二要有把书看进去的技巧。我用番茄钟的方式(25分钟只干一件事),这个能让人静下来阅读,但是还是读不进去,或者读了一点,思绪就会离开书本。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一看就有一种命中有缘的亲近感。

当时我的想法非常简单,有了阅读的技巧,就好比厨师有了顺手的厨具,各种食材才能变成美味;好比一个商人发现了好的生意,这个时候他借到了一笔现金去启动生意。我认为拥有了阅读的技巧,就好比拥有了一个“杠杠”,事半能功倍。

二 我为什么要写下来

虽然,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想着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但是过了这本书前四分之一处,人就像进入汪洋大海般,没有了方向,人的无力感也随之上升。记得2021年5月份买的,看了七八十页后,就放弃了。我经历了夏日的戈壁徒步,心中充满了新生的活力,我再次拿起了这本书,仍然读到了七八十页,也就很难继续了。这个时候,心中很是不服气,有点像罗素的理发师悖论,我没有阅读的技巧,就看不了这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就会进入死循环。

后来,我有机缘参加了007的写作营,7天写一篇文章,连续写7年。我正好把这个写作计划和阅读计划结合在一起,也是冥冥之中注定,一旦逼着自己要写读书笔记了,这样阅读就容易多了。就这样,先上来看几页,大部分是一个章节,然后打开电脑,抄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摘抄原文),大部分情况还是逼着自己写一点感想,我尽可能把听到的《金刚经》《道德经》中有些重要论断相结合起来,有时候也用点“黑话”,不管怎么,就是靠着写作,一路坚持下来了。现在看看这些读书笔记非常粗燥,只能当成自己的笔记而已。

通过写读书笔记来提高阅读能力,从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来看,是很管用的,终于读完了全书,但是也落下了后遗症,一到阅读就想写读书笔记,这样肯定会降低阅读效率,和本书倡导的阅读技巧“如何使阅读变得更快、更好、更深”有点背道而驰。阅读这件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活。

三 写给谁看

在奋力攻坚写一篇又一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也把某一篇写得比较得意的文章,发送给语文届的大咖,还有身边教语文厉害的牛人看,回给我的信息都让我感到,我的无头无尾的文章让他们一脸懵,他们不知道这个文章写的是什么,此外他们没有看过这本书,对于文章中讲到的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等无法理解。这次封闭办公期间,我把前五篇文章给了我身边的同事看,他们更是表达了懵逼状,我忽然明白了原来我还是活着了自己的世界里,读者的定位不准。

关于读者,无疑有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看过这本书,另一种就是看过这本书,至少翻过这本书。这些文章起到的目的,无非也就两种,一种是看过我的系列文章,大致知道了这本书的核心要义,有可能会去找来原著阅读;另一种是看原著的时候,非常痛苦,看看我的文章,帮助理解,或者说看原著,有时候长篇累牍,陷入泥潭的感觉,这个时候看看我的导读文章,有助于有方向感。

我想我写下这些文字,绝不是想让读这些文字来代替阅读原著。我是想通过我的文字,能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地去介绍这本书,最重要的是,能激励更多的人去看这本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遇到阻力时,我这些文字能不能起到一点登山杖的功能,让人在登这本书的高山时有点助力。

四 哪一种读书笔记

准备写这个序列的读书笔记的时候,研究了目前流行的读书笔记。现在很流行的思维导图,现在书籍出版的时候,也附了很多思维导图,但是看了后往往不得要领,觉得这东西没有啥用处,后来想想思维导图是个人思考的产物,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意义不大。那么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对于一般的人有意义。我想了很久,决定用“内感行”笔记,就是“内容-感悟-行动”这三个模块进行写作。一方面,把原著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记录,简要、有逻辑并忠于原著,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体悟和未来的行动打算也一并记录下来,这样更能发挥登山杖的作用。

五 整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这本书第一版是1940发行的,我想当时还在二战期间,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着力在思考如何阅读,“心也是很大的”,也说明了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形式,提升自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这一点是前几天伯克希尔公司年会上,芒格老先生对全世界人民的一个忠告。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追捧,长期位居书籍热门榜前列。

作者指出,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人们对于阅读越来越困难了,很多人打开书,头脑就会浑浑噩噩,阅读的速度和收获越来越低。所以,作者就开始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作者首先指出,必须要改变被动接受的状态,要主动阅读。作者和读者,就像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一个优秀的作者首先自己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同时又通过文字类似血和肉把骨架藏了起来,让读者去寻找到这一骨架。

本书一直围绕着阅读的四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作者发现人类都是这样开始阅读的,从一个一个认字开始,再到一句一句话的理解,这个时候需要通过阅读绘本,帮助提升阅读的能力。他也讲到了“四年级读写能力”,也叫“功能性阅读”,能轻易读懂交通标识,填写普通的表格。基础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大部分人都在这个层次,能阅读所有读物,但是不够老练,很多学校开展的阅读课程,也是教人“速读”“有效阅读”等等,但还是在这个层次上,不能提高阅读的层次。

第二层次的阅读就是检视阅读,这里强调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这里的场景就像在书店和图书馆,我很多时候在书店翻找自己准备买的书时,短短几分钟收获会很大,印象很深,真的买回家,到书桌前翻看就会效率大大降低,这个就是检视阅读的秘密。检视阅读第一步骤就是先阅读一本书最关键的地方,比如书目、序以及展示重要观点的地方,他里面总结了六个关键部分是必须看的,检视阅读的第二步骤就是翻书到底,不假思索不停留把书一页一页翻完。这两大步骤完成,检视阅读就完成了,他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了这本书整体在讲什么,你能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值得精读下去。一方面,通过检视阅读已经掌握了这本书的七七八八,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精读打下了基础。

第三层次的阅读就是分析阅读,也是作者花笔墨最多的地方,大部分人如果掌握了这个层次的阅读,可以说已经掌握了超过常人的阅读能力。分析阅读有两大阶段,从关键词还是找到重要的句子,就像庖丁解牛般找出作者论述的框架,要不停地问自己问题,找出作者所藏的骨架,并且要和作者争论或者和解。

第四层次的阅读就是主题阅读,掌握了这个层次的技巧,或者说真正完成了一次主题阅读,就好比博士毕业,简单地说,就是要把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所涉及的所有书目通过检视阅读读完,寻找到这些书籍所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表述,然后分门别类地设置问题,回答问题。因为涉及不同书,要把这些书籍所涉及的表述进行翻译,变成同一平台上的话术,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关于主题的结论。当然,作者也认为真正能达到主题阅读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这个过程就是能提升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本书是本人目前为止,看得最认真,花的心思最多的一本书,前前后后阅读了三四遍,为此写了五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但扪心自问一下,我到底读懂了多少,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分析阅读,心中还是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虽然洋洋洒洒地写,但真正捧起一本书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以前的种种问题,一些难啃的书籍还是束之高阁,不愿意去碰,也有不少书籍坚持看完后,过了十天半月后能说出来的东西还是少之又少。

可见,阅读的事,光有认识是不够的,一定要用刻意训练形成娴熟的技巧,然后才会有“一茶一书一人生”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七种武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的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bv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