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说脏话、"骂"人的版本有没有翻新,有没有别的语言“忌口"。我们那时候,长辈尤其是自家大人的名字是碰不得的,同伴之间谁叫谁家大人的名字,那就是"骂"人,是冒犯不得的。
为了捍卫这各自一份的尊严,孩子们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保卫战,甚而,把斗鸡瞪眼升级成斗殴、头破血流的场面。
最好笑的是,那时村里几个捣蛋毛不知道同学曹xx爸爸的名字。怎么办?大伙就以"老曹,老曹一一"攻击之。谁起的头,已不好考证,但是,现在想想当年这个发明者的语文学得真不怎么样。"老曹"本是个代名词,属泛指,并非个指。凡姓曹,再上了年纪的大人,都可以也可能被"老曹,老曹"地叫。
这么说来,老曹的儿子曹xx的语文也不怎么样?代名词,又不是专指,又何必中招认领。比起三国的曹丕、曹植才最该生气,谁不知道,他父亲叫曹操,他们才是首当其冲啊。
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我邻居老曹家是个外来户,在村里根扎的浅,虽然里子女不少,却好几个是丫头片子,独他一男娃。这种情况村里叫"十亩地一苗谷",即独子儿。不像别家,三四个小伙往那一杵,想欺负人家你也得先掂量掂量。
况且,"老曹"在城里上班,在家里的时间少,这下让一群坏小子得着了,总是想法子找茬欺负独苗小曹。
这天中午,在墙外偷人家的枣吃被人家发现,祸害不成了心还不甘,就用上了这"老曹"的名讳。刚开始一句两句地叫,小曹憋屈着也就罢了,曹家的人可以置之不理,但架不住一群毛孩子绕着人家墙根来回的叫阵,群集性"呐喊"一一老曹,老曹。
你说大热天的,又是午饭后打盹的时段,哇哇的叫阵,当年的义和团似的没完没了。再不接招,怕是要把三国的曹孟德都急出来理论了,谁有那么大的尿性。
老曹家的就问小曹,墙外面嚷嚷什么?答:他们骂我爸。你惹人家了。答:没有。
外面的声仍一浪一浪的,没有结尾画句号的征兆。
老曹家的,从院里捡个棍子,就气冲冲地拉门往外飙,一口安徽腔:喊啥喊啥?王八犊子。
哗啦啦一一。一下子狼群变成兔窝,撒开了,溜的无影无踪。却并没有跑多远,只一个左拐又一个右拐,躲进小巷,屏气凝神,隐了。见没有人追来,才哈哈哈的,一片浪笑。
这群小崽子"毒"着呢,这一回合结束,另一回合又起。心里掂量着他们家该是认“老曹"这个名号了。
于是,就一遍遍复制叫阵、追击、躲藏的流程。不过瘾,就再来一次?只是一次比一次跑的更远些,因为追的更远。一番折腾,个个头上冒热气脸上画着汗迹。
直到打搅了更多左邻右舍的午休,大人们出来,骂一顿,把自己的孩子领回去。这般,自然减员了,留下的也就消减了兴趣。这场村"骂",才算散了。
可能会有人疑问:怎么描写的这么细腻?呵,你猜对了,那场叫阵似的"骂",本人确在其列,不过是小喽啰一个。
唉,那时,猫狗都不待见的年龄。怎么就没能够做得“人之初,性本善"呢,却尽都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例子。而今,那年的邻居曹姓早已举家搬至城里了,人事也应是有不少的变化吧。不过,现在想起来,觉得该有一个迟到的道个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