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一分为二,“道经”和“德经”就是第三十八章为界。
一到第三十七章,属于“道经”的部分。
第三十八章开始,属于“德经”,合起来就叫《道德经》。
《道德经》并不是前三十七章讲“道”,后面才讲“德”的。
“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你看老子每一章都先讲道理:
天道如此,人按照这个道去做,这不就是德的部分吗?
万事万物按照道去做,这不也是德的部分吗?
所以每一章“老子”都在讲“道”讲“德”,并不是说前三十七章讲“道”,后边从第三十八章开始讲“德”。
这一章是“德经”的第一章
下面我们来看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
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
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所以,丧失了道,才讲求本性;
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
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
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
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轻薄;
追求朴实,而不尚浮华。
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保留厚重朴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