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把我写完的小作文《是我们的青春啊》发给小莲看,小莲先是截取了文中一段话回复我:再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往事如潮水拍打而来,忆及荒芜的青春过往,内心竟也可以平静如斯。是路过爱情的空洞苍白,还是人到中年的迟钝麻木,抑或是红尘炼心的淡定从容?
然后,她用另外一段话来回应这段截取: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宋代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是贴合这篇文意的词。
整首词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此词,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将一生的悲欢歌哭融汇其中。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肆意欢快到人到中年天涯羁旅的孤独悲凉再到白发暮年独听夜雨的萧索落寞,三场雨三次听,人生画卷一览无余。
这就是人生啊,人到晚年,不管是少年欢乐,还是壮年愁恨,都已被雨打风吹而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然是木然而无动于衷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彻夜听雨本身,却也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超脱,只不过人生之路从年少轻狂到暮年冷落,已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萧瑟秋意了。
小莲懂我,小莲是我的张怀民。
2023年3月17日,我曾经写下一段话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一早醒来神清气爽。虽然,昨晚因三壶睡前茶饮熬了夜。自小莲带我看花之后,就觉得心情豁然开朗。今天在此立下 :真正的让喜悦从心底冒出,让自己每一天都真正淡然从容自在快乐!
想起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小莲是我的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央视的这段文字解读得很好---年少时,以为难得的是良辰美景,后来才发现是友如“张怀民”:你在看到美好就想去分享的人,你可以随时随地去打扰的人,接得住你兴之所至的人。年纪越大,越需要一个“张怀民”。
小莲评论说:我们互为张怀民。
这条朋友圈下面还有一则评论说:心有灵犀方能相通,谁是谁的张怀民,如庄周梦蝶,互与温暖。啥时候有空来珠海一游,带你看看北山大院,于晴好春日,穿越一番。
说这句话的是熊熊,是一个兰心蕙质爱阅读爱书法爱填词爱饮茶的女子。期待晴好春日的穿越。
又想起清代词人樊增祥的《虞美人· 听雨,反竹山意》,里面有一句“老来啖蔗有余甘”,颇觉有趣味,这懂我心的张怀民们,可不正是老来的我可啖的有余甘的蔗?
这是生活中的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