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诫子书》教后记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第一课时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用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导入新课时,学生显得有些激动。在随后的朗读展示环节,学生对“夫”的发音总是读不准。纠正多次,效果不是很理想。两个班学生,似乎都是一样。
以往学习古文,我总是担心学生对字词理解不到,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词一个词地讲,学生只要记笔记就好。自从去年开始尝试放手后,感觉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课堂上的学习,主体确实应该是学生。所以,本次《诫子书》的文意疏通,就按照课后习题一的要求,指导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限时十五分钟,要求将不会的字词勾画出来随后一起交流。
因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已经用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这次学生的学习兴头比较高。小组合作时,大家能积极发言,也有争论。课堂上有争论,让我看到了些许希望。
在后面的交流展示环节,我问学生是我先提问还是他们先提问,学生选择他们先提问。两个班的提问,集中在“接世”“去”“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我又针对重点字词进行了巩固提问。
本节课从课堂教学来看,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热情。但从作业反馈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依然不操心。作业中有胡乱应付的,也有偷工减料的。不知为何,这一级学生总是存在这种课堂课后两张皮的现象。学习,不落到实处,最终也就只能是一场白辛苦。
第二课时,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复习导入抽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积极参与的人不少。猛地一看,还有些激动。真的希望,他们能把积累保持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在理解文意过程中,边引导学生跟随诸葛亮的思路理解立志,学习,修养的关系,边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去体味修养立志的重要,学习的必要。最后,从文意中推出两个关键词“静”“学”。然后,强调了“惜时”的重要性,同时拓展有关“惜时”方面的名言。这样的学习,打破了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古为今用,才是对经典最好的传承。
紧接着,为了让学生对文意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以致用。课堂上灵机设置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从文中选一句自己感悟最深的话,送给想送的人。学生在这个时候,表现积极。不少学生都从文中选出自己有感悟的句子,送给班上的同学。还有同学选出感触最深的句子送给了自己,那个瞬间,有些感动。从学生的选择来看,两个班学生第一看到的就是惜时方面的句子。如果,他们能真的学会珍惜时间,那该多好啊!古文,再次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
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了蔡国庆和儿子在“经典永流传”中演唱的《诫子书》。让学生再次明确“明志”“致远”“广才”“成学”的重要性,在学唱中结束课堂教学。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明确立志对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志向。因为时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所以学生参与热情,课堂学习气氛和谐融洽。
一封《诫子书》,千古永流传。古圣先贤的智慧,历经岁月洗涤,依然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