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意,良知,格物

心,意,良知,格物

作者: 修心筑本 | 来源:发表于2023-11-08 07:08 被阅读0次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共28个字,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表述,也是阳明心学的纲领性学习口诀。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创立的说法,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创立的说法,这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没有对错之分。

道家的说法体现在道德经上说,认为人性是顺其自然的,没有正确还是不正确或者善恶的说法。

阳明先生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这个本性是善还是恶,那就要看环境,制度的引导。

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社会,道德也会自然回归。一个干净的社会,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那么这个社会最终会坠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社会。

你把王阳明的这句话,和胡适的名言结合起来,就会发现,他们的本意是完全相同的。既不承认人性的善,也不断定人性的恶,而是认为人性的善恶,来源于环境制度的引导。

既然知道人性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既然人性的善恶来自于环境的影响,既然人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良知和对善恶的认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选择。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你既然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你选择善还是恶啊?对,你想做一个善良的人,你不想做一个人人唾骂的恶人。

好吧,你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知道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去适应环境,利用身边的条件,去做好事做善事帮助他人,把那些不好的行为改掉,把那些坏人坏人都尽可能的纠正过来,扬善除恶。

先知道了解,然后付诸于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浓缩解读。

相关文章

  • 无善无恶 心之体 有善有恶 意之动 知善知恶 是良知 为善去恶 是格物

  • 物、知、意、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

  • 树下读书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阳明之道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传习录第二十一天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著实致良...

  • 心流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意、知,我心光明

  •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5】

    格物致知,致知就是致良知,就是诚意正心。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 ‘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

  • 【 传习录读书札记07】格物致知:致良知

    传习录读书札记07:格物致知:致良知 【六】格物即格事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物,就是事。 心是身体的主宰,心之所发便...

  • 徐爱录10

    本章继续讲心即理,开始论述良知和具体格物的功夫! 心到之处皆是事,事皆物,格物就是格心,格心就是除去除心中...

  • 【原创】用贝叶斯公式对“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作一点小阐述

    程朱理学讲究“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讲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致良知”说的是人心本就装着天理大道,只是我们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意,良知,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df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