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家讲修心,修心修什么?修的就是去除这些妄念,贪执。贪、嗔、痴、慢、疑,你去掉的越多,你的灵魂就越纯净,高级,坚固。
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不放松的调侃,使得弱者狼狈,越是狼狈越是笑得欢乐,而弱者却笑不出来。
错位的幅度越是大,越是可笑,也越是残酷。
残酷在对人的自尊的摧残。
孔乙已虽然潦倒、沦落,却仍然在维护着残存的自尊。
更为深刻的是,发出残酷的笑声的人和孔乙己,并不尖锐的二元对立,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其中还有知其理屈、予以原谅的意味。
这就是情感错位的特点。
这种错位,不仅仅在情绪上,而且在价值上。
在鲁迅看来,他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冷漠的丑。
特别是,传说孔乙己可能是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账。
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
这里,错位的潜在量很大。
那些个没有偷窃的人,比这个有过偷窃行为的人,可恶多了。
对很悲惨的事,本该有惊讶,有同情,至少是礼貌性的沉默。
可是,掌柜的却不但当面揭短,而且还“笑着”。
错位到如此大的幅度说明,精神上的残酷的伤害,已经是够可怕的了。
更可怕的是,他并没有感到严酷,也没有想到其中包含的伤害。
相反,倒是感觉到并无恶意,很亲切地开玩笑似的。
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都没有恶意,甚至在说话中,还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玩笑的、友好的性质。
但是,却是对孔乙己对残余自尊的最后摧残。
明明是鲁迅式的深邃的洞察。
但是在文字上,鲁迅却没有任何形容和渲染,只是很平淡地叙述,“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要说抒情了。
但是,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得诸如此类的残酷无情,由于司空见惯,而没有感觉,没有痛苦。
寓虐杀性的残酷于嬉笑之间。
人性麻木一至于此,错位的感觉,何等的惨烈。
有的只是三言两语,精简到无以复加的叙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