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自然之美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加上自己本身的物欲并不是很强,于是我通常选择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穿着朴素,以自己的本来面目见人。同时,选择什么样的穿着,是否化妆,在我看来也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不需要长篇大论。
但是近来却有一些经历和感受,让我对以貌取人、何为美以及自己该如何做,有了新的思考。也忍不住感慨在这个“以貌取人”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朴素与自然反而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这又涉及到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这个话题。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提到参禅的三重境界时曾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是被广为人知的关于认识的三种境界或三个阶段。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对于许多事情的观点,也经历了相似的三个阶段。我也想以此为契机,再好好梳理一下对此事的看法。
十七八岁的高中时代,当时尚且年少,不谙世事,却勇于持有一些鲜明的观点。记得有一次考试,是关于何为美,并谈及化妆与爱自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材料提到有人喜欢平淡自然的美 ,无需雕琢;有人喜欢妆饰的美,但多少会让人为此所累,且掩盖了本然的美。言下之意就是两种选择各有优缺点,要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题材和题目不限的文章。当时的我学业繁重,并不刻意爱美,也无暇顾及美,却立意明确地写下了题为《爱自己就从化妆做起》的文章,成为了范文之一。但那时候我对爱自己和美的认识,也仅仅是下意识的。可能是从身边为数不多的化妆后的老师身上,从屏幕上光彩夺目的主持人和演员身上,看到了她们有别于素颜的美,于是心生赞赏,生出了这样大胆的标题和文章的立意。
进入大学后的几年,女孩们自然更爱美,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当时的年份已经在逐渐接近2010年,更接近现在的生活水平,但是那时的大家还是更为本色,少有化妆的,更多地展现出青春的本来面貌与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气质。我是群体的一份子,自然也不例外,没有过多的其它的修饰。本色的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美。
正可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群体形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关于美的集体记忆。
2010年之后的这些年,与美有关的标准越来越多地与化妆关联起来,逐渐成为了审美的普遍标准,“践行者”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就连现如今的大学校园,也已经满是妆感明显、雕琢感浓郁的群体形象。年轻的辅导员老师们是如此,学生们也是如此。这种普遍的标准认同和广为流行的现象,其实反过来在无形中又加重了女性群体的容貌焦虑和包袱感。
与此同期,我开始告别校园,步入职场。当时的职场盛行《杜拉拉升职记》所描述的职场愿景和信念,推崇其中干练和全能的女性形象。受环境影响,我也开始学着以白领时尚的风格来装束自己,画个淡妆,展现出一点精致干练的印象。那是我对妆饰的最初实践。
再后来,我又渐渐地放下了这样的习惯。一方面,是缘于经历了生育前后体重的起伏和体型的变化,对衣物的需求也常有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认知与此前大不相同了。由于经历了自己脆弱的时期,看清了许多的人情,看淡了许多的事情,看透了一些道理,也体会了一些最本然的心境,所以在我的心里,对于年少时认为的美和初入职场时追随的美早已非昨日之见。穿着和妆容已经不是我所看重的东西,甚至在我心里变得无足轻重。
这个阶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现在。相较于外表的妆饰,我认为淡泊的气质、豁达的心胸、包容的心态和健康的自然容颜,是更为可贵的。化妆与否,与是否爱自己,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反,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可能都是爱自己的不同方式。
当一众人都需要择化妆,画着流行的眉型,更有甚者还要采取修整自己的轮廓成为“网红脸”这种极端行为,难道不是正应了《道德经》所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吗?
如今三十多岁的女子,就会成为医美和抗衰的营销对象。对此,我则十分坦然,回以一句“我对自己要求比较低,这些我都不需要,自然地老去就好”。
如果说现在女性被化妆所绑架,那么东亚一些国家的年轻男性群体中,化妆也已蔚然成风,可就太有违阳刚之气了。所以说,回归本然,顺应年龄,顺应天性,才是最应该持有的态度。
行者大师在《归零,遇见真实》中记录了他想要放下自己所有的执着,因而踏上了孤身一人的云游闭关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地放下所有,包括自己的身份、标签,最后要放下的是暗示自己是修行者和提醒自己戒律的藏红色僧服——这对于他来说,是他最为看重的东西,最终他也放下了。书中所讲的行者大师的见地和实践,是我所珍视的勇敢、究竟、看破与放下。
然而,虽然我已经有了这样的觉察和认识,却难免还是要受到别人的评判,并且还是无法做到如如不动。身处这个时代和社会,不得不承认要面对它更广为认可的标准和规则,以貌取人仍旧是惯常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不屑于同流,在别人眼里只是不够讲究;我们心中所珍视的淡泊,在别人眼里却会带来误解。
初次听到别人的“鞭策”时,我的心里并不是很爽快。再次听到时,已经自洽到不以为然。再后来,我感觉其实对方也算“逆耳忠言”。虽然我不屑于跟随潮流,但权当人生如戏吧,不妨重拾装饰,以一个恰当的程度来装束一下自己。
后来又经历了一些人事,切实地感受到我们自身的存在其实就是最美好的显现。既然如此,心里想着,倒不如换个角度来面对这个世界,重新对待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和穿着来庄严自己的形象,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样一想,心态自然多了。
于是,最近又开始抹点隔离,涂点粉底,化个淡妆,穿一些套装。这样一妆扮,还真是把自己粉饰得更好看了一点。没错,只能用“粉饰”来形容,这个词真是贴切无比。以这样一个不偏不倚的恰当的角度去适当调整自己,“粉饰”之后,内心的感觉竟也不错。
同事见到后和我打趣,说今天为何如此光彩照人?我说就是抹了个隔离。她笑,说:“看来我们已经配得上你抹隔离了,看来我也得抹点。”
有的同事看到我近来着装比较正式,感觉很亮眼,开玩笑说我像是领导了,或者像是要去开会的。你看,容颜和装束,某种程度来讲,作为一种形而下的呈现,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自我表达。
有的朋友说,自己心情不好时买件喜欢的衣服,心情就好了起来,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有朋友说,有一阵子自己物欲极低,其实整个人状态也不是很好,心气也不是很高。我们相互鼓励彼此,要给自己一点适度的物欲。
你看,我们又都在逐渐放下和拿起。
在这个“重启”的过程中,一开始不以为然,认为“人生如戏、不过尔尔”,那就演好这出戏。再后来,又发现用适宜的妆容和服饰来装点和展现自己,也是一种对形象的提升,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会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好,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周围的人事,由此而生的愉悦感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重启的过程中,发现内心其实已不同于年少时的稚嫩,更多了安然、释然与身心合一。
如今我们的再次拿起,并不为了献媚于谁,也并不是受限于别人的评价,更不是“一把年纪服美役”。而是自己的随心而为,更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时间流逝,青春的容颜难以永驻,应该坦然接纳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容貌和状态。
在我心里,依旧认为不施粉黛、穿着朴素是一种值得赞赏和珍视的生活态度;也仍旧认为彻底的看破和放下,不被自己的身份、标签、形象所束缚,才是最究竟的领悟。但同时,我也允许自己适度地调整与融入,也可以坦然面对本色的自己;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也更加包容他人各种形式的呈现;不去评价他人,也不受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内心的平稳。
年少时敢于只占一边,和现在不敢落于两边,只敢寻求一种平衡的立足点,也是日渐沉稳的心路历程,是一种拿起、放下、再拿起的过程。于我而言,都有着不同的意味。希望这点粗浅的思考,能带给大家更多的助益,既尊重自己,也包容他人。
世上不只有一种为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以自己热爱的方式过一生,才是我们最应该追寻的事。以出世的心境为底色,积极投入到入世的缤纷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