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山西,所以看到这个题目,你也不必惊讶于我的钟爱。山西面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千年的面食历史奠定了今日山西面食驰名海内外的基础,世界人都知道,中国有个山西,山西的面食最富盛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孕育出了山西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
我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地道道的九零后,在晋西南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我的记忆力,从出生到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我们一年四季的饮食中,从来没有离开过面,几乎天天都会用到小麦磨出的白面粉,偶尔会用玉米磨出的黄面粉换换口味,过节或者招待重要客人时用黍子面做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面,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面食,我们在生活中传承与发扬着面食文化。
记忆中,我们都是自己种植冬小麦,一年一熟,每年白露前后,稍下过一点雨后,父辈们便开始在早已翻耕过一两遍的黄土地里播种,次年夏初收割晾晒之后便囤积在自家的粮仓里,作为接下来一年的粮食。当年播种、收割、田间地头、打谷场的一切,现在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记忆中,村里有自己的磨面坊,所以有幸见证和参与到小麦从颗粒到面粉的“进化过程”。
对于面食的吃法和种类,我们的生活里,早饭基本都是馒头就菜吃,午饭基本都是吃面条。当然了,馒头也有很多种,一般不添加任何调料,偶尔做成花卷,会加入食盐、香草等调味料。时不时会做菜包,比如韭菜鸡蛋馅、猪肉大葱馅、胡萝卜猪肉馅的;还有豆沙包、糖包等。对于面条,简简单单两个字,也深藏着不少的吃法,菜拌面会根据不同的伴菜种类而产生不同的称呼,对于汤面,我们似乎没有吃过过多的种类,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家中有喜事或者丧事,头一天都会用饸饹面待客,我们那一带,饸饹面的臊子是带汤的,臊子一般是将胡萝卜丁、土豆丁和猪肉丁混炒后再加水煮,煮的过程中会适时加入豆腐丁,臊子出锅前撒上葱花和香菜,当然大多数会根据个人口味去加的。饸饹面做的好不好吃很是考验做臊子人的手艺,通常,臊子做的好的人也会被大家美美的夸上一顿,被夸的人里就有我的母亲,她做的臊子很受大家的赞扬,我也很喜欢吃。当然,面条也可以炒着吃,俗称炒面,爸爸做的炒面,也让我时常想起,在外的这些年里我也尝试过做炒面,但是都不理想。

除了面条以外,山西刀削面,边缘薄中间厚,形状似柳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山西刀削面作为中国五大面食之一,其享誉海内外,无人不晓,来到山西,您不来一碗山西刀削面,怎么称得上来过山西呢?另外,我们还会把面撮成猫耳朵,煮熟后伴菜吃,或者直接做成带汤的。对于面,最直接的吃法就是面里加水搅成稠状,再用筷子一条一条的拨到开水锅里,我们叫它疙瘩,煮熟后蘸酱油、醋或者油破辣椒面吃,如果在面里打上两个鸡蛋,做出来的疙瘩口感会更佳,这个简单的疙瘩饭我也是会做的。疙瘩饭最受下地的长辈们喜欢,疙瘩因为比较瓷实,吃了不易消化,耐饱,吃了它长时间下地劳作都不会感觉到饿。我想,这肯定是劳动者们为适应需求而开发的面食种类,面食的种类来源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劳动人民给面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用白面炸制的油饼,也是一种美味,过去只有在家里待客时才会吃到。如今,生活好了,曾经我们在吃上的奢求可以随时得到满足,但是,这丝毫不会动摇我们对面食的钟爱。
对于玉米面的吃法,也会有很多种,蒸出的玉米面馍馍,似乎带着某种特殊的香气,尤其是切成片再炭火盖上烤过之后,我们甚是喜爱。如今,我们注重养生,对粗粮的追求已经不亚于当初长辈们对白面的追求,在新时代,新时期,面食文化会随着人类对健康追求的变化而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十九岁那一年,离开老家去了以牛肉拉面著称的兰州求学,在面食上,虽没有了山西面食带给我的幸福,但是还可以勉强满足我对面食的需求。
一年前来到广州,让一个对面食有着特殊情怀的我,彻底的失望,没有了山西面食带给我的幸福,在这里吃到的面食仅仅只能满足胃的需求,吃饱就好!随之,便是对家的思念日益加剧,对家中面食的思念与日俱增。这对于一个钟爱于面食而不喜欢米饭的人来说,真的很痛苦。

游走在广州的街头,只为觅得一家山西面馆,以满足我心灵的需求。对面的钟爱,使得我对家的思念更加的深切,对面的钟爱,我无法用米饭来取代面食,所以我依然在寻于街头,寻找面食带给我的慰藉!
上一篇 五年修行,终成正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