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尤妈妈每次逛超市,都喜欢买新产品,相比于老产品给她的一成不变,她更喜欢新产品的新鲜刺激,为此虽然踩坑无数,但依旧是乐此不疲。
早上,她又给小尤两包没见过的新东西,小小的,小尤急着出门,把它往包里一塞,到公司仔细一看,轻脆小饼干,她以为是零食呢,但也差不多。
对于没吃过的东西,小尤也好奇这饼干究竟是什么味儿,虽然早饭吃饱了,但也不妨碍她尝尝味道。想着,她撕开包装,打算吃一两块就停手。
一开始确实只吃了两块,她就把饼干放在一边,但接着她伸出手一掏,隔了一会儿,再一掏,结果可想而知,不知不觉间,小小的一包饼干就见底了。唉,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
其实是脑袋里的“渴望分子”或“动力分子”在作祟,它像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许诺”,快啊,快去吃吧,饼干很好吃,它就是“多巴胺”。
多巴胺的详细身份卡:
身份:一种神经递质,即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使”。
主要职责:驱动“奖赏回路”。
座右铭:“这个可能对你有好处!快去争取!你会感觉很好的!”
它让你产生的感觉:渴望、期待、动机、专注、以及追求目标时的兴奋感。
所以多巴胺其实不是快乐分子,而是引发人深层欲望的动机增强剂,推动人去重复地做某些事,例如,不停地吃零食。
当看到饼干包装袋时,虽然小尤还不知道究竟好不好吃,但当有尝试的冲动时,大脑就会识别出高奖励信号,开始释放多巴胺,让你产生“好想吃啊”的强烈渴望和期待。这时你还没吃,但已经兴奋起来了。
在多巴胺的驱动下,小尤再三忍耐,最终还是采取了行动。吃下第一口,美味的刺激确认了“奖励”的存在。
当她觉得“哇,果然好吃!”大脑就释放出了更多和多巴胺,强化“看到零食>吃”这个行为链路。它鼓励她:“这个行为是对的,继续!”
于是,在“吃一口>多巴胺说‘再来一次!’”的循环中,小尤不断地伸手去拿下一块。多巴胺让她一直处于“想要更多”的状态,而不是“我已经满足了”的状态。
直到一袋饼干吃完,高奖励的信号消失,多巴胺才安静下来。
多巴胺是个冒险家,永远追逐着捕猎的过程。就像小尤妈妈,喜欢追求新鲜、未曾尝试过的东西,为探索的过程着迷,却并不注重结果。
很多时候,小尤妈妈买了新产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小尤,她常常会问小尤,今天带的东西好吃吗?而不是自己去吃上一口,仿佛这东西只要买来就足够了,究竟好不好,她无需验证,因为还有更多新的东西等着她。
而看重口味如何的人,则考虑的是如果好吃,下次再去买,不好就可以避雷,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当满意的产品出现后,就会成为忠实的消费者, 形成固定的消费模式。
而小尤妈妈的消费模式之一是,这次有什么新产品可以买,就算之前买过的一家产品还不错,她还是会选择没买过的那一家,然后踩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