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人不是自己向前走的,而是被事情推着向前走的。这话不假。倘若在没做任何事之前就绞尽脑汁设想所有困难,那脚步恐怕永远也迈不出去。生活从不给人充分准备的时间,它像一条奔涌的河,我们皆是其中的舟,只能顺流而下,在颠簸中学会掌舵。
如今大多数人的肩上,都压着沉甸甸的担子。房贷、车贷,像两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每日的呼吸。我有个朋友,每月就贷款就要还上八千多,一年下来,便是小十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就有些骇人,像一座微缩的金融大山。可他,以及成千上万像他一样的人,就这么一天天、一月月地熬着,在数字的缝隙里辗转腾挪,举步维艰,却也未曾停下。这或许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某种缩影——被一套格子间或四个轮子所定义,用未来二三十年的光阴,去兑换一个名为“安稳”的现在。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为了维持“现在”而不得不预支的未来。我曾听闻一位保险公司的女职员,为了完成那看似不可能的工作指标,咬咬牙,给自家人买下了六万元的保险。单子签成的瞬间,指标是达成了,可随之而来的,是每年六万元的保费。这口沉重的经济之锅,哪里是普通家庭背得起的?这仿佛成了一个悖论:我们拼命工作以求保障,工作却反过来将我们推入需要更多保障的境地。我们在这环环相扣的链条中,成了一个被不断催逼的符号,有时甚至忘了,最初究竟为何而出发。
静心想想,一个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一箪食,一瓢饮,一隅安身之所,便足矣。然而,我们过的日子,早已超越了“生存”的边界,驶入了“生活”那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暗流汹涌的海域。过日子,过的终究是个心态。这心态,如同一个调节阀,在欲望与现实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没钱的时候,钱自然是最重要的,它关乎尊严与生存;没爱的时候,爱便成了最灼热的渴望,它照亮存在的孤寂。我们的注意力,总是不自觉地被生命中最大的那块缺口所吸引。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他是出色的工程师,凭着一股韧劲,从苍茫寥落的大西北山沟里走出来,在温润的南方站稳了脚跟。有车有房,私家车甚至养了两台。在旁人看来,这简直是“人生赢家”的模板,是值得羡慕的对象。可生活的背面,那一片从不轻易示人的狼藉,又有谁看得见呢?那光鲜亮丽的车房背后,是无数个加班至深夜的灯火,是应对复杂人际的疲惫,是身为“顶梁柱”不敢有丝毫松懈的巨大压力。那两辆车的车轮,碾过的不只是南方的柏油路,更是他日复一日的辛劳与付出。旁人羡慕的,是结果;而他所经历的,是整个艰辛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都是如此?被一桩桩、一件件事情推着向前走。孩子嗷嗷待哺,你便必须成为更坚韧的父母;父母渐趋年迈,你便必须成为更可靠的子女;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你便必须逼自己掌握新的技能。生活,就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我们翻过眼前的山头,还来不及喘口气,望见的下一个景象,往往是另一座更巍峨的山峦。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炼金术”——把“没可能”一点点地锻造成“可能”。那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朋友,当年何曾敢想今日的高楼广厦?那个月还八千贷款的朋友,在签下合同的那一刻,又何尝不觉得前路漫漫?他们,我们,都是在被推动前行中,悄然改变了自己的边界。我们低着头,咬着牙,一步一步地攀爬,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回头,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曾经遥不可及的高度。
人固然要抬头看天,让星光与远方的梦想照亮内心的向往,知道自己为何而前行;但更要低头看路,看清脚下的每一块碎石、每一处沟坎,用最扎实的步伐,去丈量这段无法回头的旅程。
我们都是翻山的人。身后是既成的过往,眼前是待攀的峰峦。被事情推着走,或许是一种被动,但在这一次次的被动中,我们主动地塑造了自己生命的韧度与广度。山,永远在那里。而翻山的人,也终将一代一代,步履不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