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七天,我像瘫痪了一样,基本是在床上度过的。
唯一一天驱使我从床上爬起来,梳洗打扮,把自己拾掇的还像个人的样子,是最后一天订了和朋友一起去看《李尔王》的演出票。
从大学开始到现在的几年时间里,我唯一一件能一直坚持做的事就是看剧,英剧,美剧,电影,喜剧,侦探,历史题材,都是晚上陪我吃饭的好伙伴。实在抱歉任何国产剧都不在我的追剧名单里,也许是我已经中英美剧的毒太深,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如你的手边有唾手可得的龙虾大餐,就算同一张桌子上也摆满了农家乐土菜,那你当然还是会选择龙虾大餐。国产剧之于英美剧,就如同农家乐之于龙虾大餐,其实农家乐土菜绿色有机纯天然,把它们比喻成国产剧实在是委屈它们的档次了。
但国产剧就这么差,至少以我的标准来看。剧情注水,表演糟糕,情节虚伪,服化美术辣眼睛,某些题材永远不会出现,翻来覆去都是拿观众当傻子的古偶和现偶,不管男女演员越来越网红化娘化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讲真我的要求不高,一部剧只要有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值得我天天去追,让我想为了里面的人花钱买会员的理由就够了。可惜,说真的,一听到国产剧开头又臭又长像读原著电子书的画外音我就忍不住点了右上角的叉。
看国产剧前仿佛要提前默认一个观众和制作者合谋的欺骗准则:这个美就是我觉得美的美,这个剧情就是我觉得说的过去的剧情,这个人物就是我觉得酷炫狂拽吊炸天的人,我面子上都已经做的很可以了,没谁想真的挖掘人性与生活把演员搞得太接地气,你既然点开了,那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配合我的表演鼓掌就行了。
曾经国产剧也有制作精良的好剧,但那至少都是2010年之前的事了。
假如我不是一个英语还不错的好学生,可能我也没得选,随大流为精神上的猪食嗷嗷叫好;假如我没有在电影学院听过正儿八经的内行人分析一些门道,可能我也不知道,外国的月亮也不圆,不是说英文的都是好鸟,好坏掺杂,重要的是得学会鉴赏好的,找到更符合你自己审美趣味的东西去欣赏。
这过程说来简单,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人做不到。
客观上,除了北上广深和几个西部重要城市,国内大片新农村小城镇的土地上有个小电影院算不错了,一个能正经演一场舞台戏剧的剧院估计都找不到。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去哪里看好的戏剧,好的演员,好的表演?话说回来,就算真的把伊恩·麦克莱恩的莎翁剧搬到这些地方,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能试着去欣赏,能够在精神上达到被严肃的取悦?
没有好的东西做为土壤来培养审美的能力,没有审美能力反过来导致没法创造出美的东西来哺育更多的精神,鸡生蛋蛋生鸡的恶性循环。
所以当我和朋友坐在梅奔专门开辟的实验剧场里看着英国国宝级享誉世界的演员用他几乎是一生的表演经验为观众呈现西方文学宗师最经典的作品,尽管我只能坐在大荧幕前看着这出戏剧在英国当地的剧场里上演,我还是发自内心觉得,仅仅是作为观众,能坐在这里隔着荧幕看一出戏剧,已经是一种特权。
很多人无法享受的过程你享受到了,这就是特权。生活在精神上尤其贫乏的地方,能够跨越各种障碍寻找到世界级的戏剧/电影/作品,还能够花很低的代价接近他,更能够多少领会到艺术中滋养人精神的地方,这已经不但是物质上的特权,是你生活的家庭、阶级、教育给的审美的特权。
我为无法拥有这种特权的大多人可惜,同时,我也为我有机会拥有这种本不可能属于我这个阶级的特权而感到幸运,即便只是无望生活中偶尔一抹点缀的亮色,也让人尤其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