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大涨并非单纯为了指数繁荣,而是我国经济从土地信用向创新信用转型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枢纽。我国股市被严重低估,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股市对于当前的我国而言,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
为何说我国股市被严重低估,我方具有强大的资产端,却仅有疲软的定价端。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这意味着有大量优质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实体企业。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构成的统一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和规模效应。我国拥有领先的科技应用与创新,在新能源、电动汽车、5G、人工智能等领域,我国已有一批企业跻身世界前列。
然而,这些优质资产在资本市场的定价,股市表现却与之严重不匹配。其根源在于,融资功能优先,投资功能滞后,我国股市过去更侧重于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IPO、增发,但在保护投资者回报、完善退出机制、强化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投资者信心长期不足。
政策不确定性较高:行业监管政策的突然变化,容易对特定板块造成巨大冲击,增加了市场的风险溢价。资本流动受限:虽然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有所开放,但整体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限制了全球资本的自由配置,也影响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股市与房地产并非相克相杀,而是信用创造的接力赛。两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扮演不同的信用创造主角。房地产时代的信用逻辑,土地金融,抵押品:土地和房产是银行体系最核心、最认可的抵押物。
信用创造:地方政府卖地,房企购地开发,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居民购房申请房贷。这个过程创造了天量的广义货币M2,支撑了快速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种模式高度依赖土地价格的上涨预期,导致经济房地产化,积累了金融风险,并挤压了居民消费和其他产业。
股市时代的信用逻辑,股权财政与创新信用,抵押品: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信用创造:股市估值高涨,企业市值提升,融资能力增强,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更容易,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税收,居民财富通过股权投资增值,反哺消费。优势:这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信用创造模式,直接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大的股市可以承接并逐步替代房地产作为信用创造核心引擎的功能,为经济转型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缓冲垫。
如何实现从土地金融到股权财政的转型?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多管齐下,根本性改革:重塑股市的投资功能。强化股东回报:强制、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完善股份回购制度,让投资者能真正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完善退市制度:坚决出清劣质公司,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提升整个市场的资产质量。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大力推动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改变散户主导的短期投机氛围。
拓展股权财政的路径,国资平台转型: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通过专业化的运作,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增值和退出,形成良性循环。盘活存量资产:将地方政府的存量基础设施,水电、桥隧、地铁等通过证券化方式盘活,可以立刻获得巨额现金流,用于新的投资或化解债务,摆脱对新增土地出让的依赖。
审慎处理财产税问题,渐进式改革是唯一可行的路径。可以先从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对豪宅和多套房进行试点开始,同时明确税收用途,如用于本地公共服务,降低社会阻力。核心是先立后破,必须先让股市等新的资本市场立起来,才能逐步破解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我国股市必须大涨,其深层逻辑是我国经济模式必须完成一次深刻的金融重构。这不仅仅是股价的上涨,更是要构建一个能将国民储蓄高效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资本的新体系。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决心,因为它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个估值合理、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是破解当前宏观经济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钥匙,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的金融基石。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