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西安话和长恨歌
西安话
西安话是很有意思的,我最初接触到西安话应该追溯到《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虽然多年没看了,但那一口陕西话依稀记得。后来短视频刚兴起的时候,那句“烂怂大雁塔有啥好看滴”到现在我也觉得好玩。
朋友也教了我几句西安话,比如“瓷马二楞”(傻呵呵)、瓷锤(傻)、“你算个辣子”(你算老几)、“烂怂”(破),你别问为啥都是骂人的话,问就是骂人的话最好学,哈哈哈。
不过也也正经查过西安话发展史。
周朝雅言: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核心区域,周人使用的 “雅言” 被视为最早的官方语言,其发音和语法规则为西安话奠定了基础。雅言以关中方言为标准音,《论语》中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即指此。
唐代官话:唐代长安作为都城,西安话(时称 “长安话”)成为全国官话的标准。
清代发展:清代关中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西安话吸收了湖广、四川等地的方言词汇(如 “臊子面”“biangbiang 面” 等饮食词汇的形成),同时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如 “夜来” 表示昨天,“咥” 表示吃),语音上声调趋于平稳,形成了现代西安话的基本面貌。
具体举几个例子,“咥(dié)”:表示 “吃”, “咥面”。“叵烦”:表示 “麻烦、讨厌”,“这事太叵烦”。
“谝(pián)”:表示 “聊天、吹牛”,如 “谝闲传”(闲聊)、“胡谝”(胡说)。
“克里马擦”:形容 “动作快、干脆”,如 “赶紧克里马擦把活干完”。
“麻达”:指 “问题、麻烦”,源自突厥语 “mada”,如 “这事有麻达”。
“你在阿达呢?”:你在哪里。
“这东西美得太”:这东西很好吃。
“你嫑胡谝了!”:你别胡说八道了!
除此之外还有好玩的重叠词和儿化音:
▶ 重叠词:“盆盆”(盆)、“碗碗”(碗)、“巷巷”(小巷)。
▶ 儿化音:“凳儿”(凳子)、“猫儿”(猫),但儿化音使用频率低于普通话。
特殊句式结构
▶ “V + 咧 + O” 表完成:“吃咧饭”(吃过饭)、“喝咧水”(喝过水),“咧” 相当于普通话 “了”。
▶ “A + 不 + A” 提问法:“你去不去?” 西安话问 “你去不?” 或 “你去不去呀?”。“你吃辣子不吃?”
▶ 宾语前置:“这事儿我知道” 可说成 “这事我知”,如 “这饭香得很,我咥咧三碗”。
语气助词丰富
不同语气助词表达多样情感,是西安话的灵魂。
▶ “么”:表肯定或强调,“对么!”(对的!)、“知道么”(知道吗)。
▶ “呢”:表正在进行,“他吃着呢”(他正在吃)。
▶ “咧”:表动作完成,“走咧”(走了)、“睡咧”(睡了)。
省略与倒装
口语中常省略主语或谓语,句式倒装突出重点。
▶ 省略:“(你)吃咧没?”“(我)没吃呢”。
▶ 倒装:“香得很,这碗面!”(这碗面很香!)
西安话是真的很好玩,等有机会我一定要让朋友用地道的西安话把这些读一遍。
长恨歌
昨天去了华清池和秦始皇兵马俑,用朋友的话形容兵马俑就是“不去后悔,去了也后悔”,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跟烂怂大雁塔坐一桌,我猜朋友在屏幕那头笑得花枝乱颤。
但华清池的大型歌舞表演《长恨歌》就备受好评了。舞台设在骊山脚下,长生殿旁,节目一开场就给了我一个小小的震撼,整个骊山亮起灯光,宛如群星闪耀,这里不是夸张描写,是写实描写,在夜幕烘托下山上一片灯光和群星别无二致。
人是一种特别容易被周遭环境影响的社会性生物,正常表演看下来真的热泪盈眶,除了演员精湛的舞姿还有宏大的舞台效果,再加上周围观众的气氛烘托,情绪都到这了,但凡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激动不已。我的评价是,不虚此行。
里面有个细节,杨贵妃和安禄山一起嬉戏玩闹,戏份很少,但我还是记住了。忍不住蛐蛐这俩人的关系,整场表演和杨贵妃有这么亲密行为的除了唐玄宗,就只有安禄山了。他安禄山,怎么敢的?
后来查了史料,首先他们是母子关系,安禄山为了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请求认杨贵妃为干妈,虽安禄山比杨贵妃大 18 岁,但杨贵妃同意了这一请求。之后,安禄山进宫总是先拜见杨贵妃,再拜见皇帝,并解释说胡人都是先敬母亲,后敬父亲,这使得唐玄宗更加觉得他憨厚,也让杨贵妃对他另眼相看。
其次他们是舞蹈师徒关系,杨贵妃擅长歌舞,安禄山则精通胡旋舞,安禄山曾在唐玄宗面前献艺,胡旋舞跳得 “疾如风焉”,而杨贵妃对此如痴如醉,非要学会不可,所以安禄山很可能是教杨贵妃跳胡旋舞的师傅。
然后他们还是政治上的互相依存关系,安禄山是唐朝边疆的重要将领,手握重兵,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需要得到皇帝和贵妃的支持。而杨贵妃在宫廷中虽然受宠,但也需要外臣的支持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安禄山的势力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助力。
最后就是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一些绯闻和野史,比如杨贵妃为安禄山”洗儿“的故事:
唐人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正月三日是安禄山的生日,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干儿子后,按照当时 “洗三” 的习俗,在安禄山生日过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为这位 “干儿子” 举行 “洗三” 仪式。
“洗三” 在古时候也被叫做 “三朝洗儿”,是指在婴儿新出生后的第三天,母亲要为新生儿沐浴,一是为孩子洗去出生后身体上的污秽,二是为了图个吉祥,讨个好彩头,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地长大。
杨贵妃先将安禄山放在大澡盆里为其洗澡,洗完后,又让宫女用特制的锦绣料子将他像小孩子一样包裹起来,放在彩轿上,然后命宫中侍卫抬着轿子在皇宫内到处转,一边抬一边喊着 “禄儿”“禄儿”,嬉戏取乐。唐玄宗听到动静后,派人去问,得知是贵妃与禄山在作三日洗儿,便出来看热闹,看到这一场景后大悦,还赏赐了杨贵妃 “洗儿钱”,重赏了贵妃和安禄山二人。此后,宫中皆呼安禄山为 “禄儿”,也不禁其出入。
不过,对于这一事件,也有一些不同的解读和猜测。一些人认为这只是杨贵妃和安禄山为了讨好唐玄宗而进行的一场闹剧,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安禄山为了获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手段。还有一些野史和传说对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进行了更多的渲染和猜测,但这些都缺乏确凿的正史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