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能力陷阱》第3天——陪你从 “埋头干活” 到 “借力成长”。
你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想推进一个跨部门项目,却连其他部门对接人都不认识;想提个新想法,身边全是 “跟你一样忙琐事的人”,没人能给点有远见的建议;眼看别人靠 “有人帮” 一步步往上走,自己却总在 “自己的小圈子” 里打转,连个能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以前我总觉得 “搞人际关系是走捷径,不如靠实力说话”,直到读《能力陷阱》才明白:想当领导者,“会做事” 只是基础,“有人脉” 才是加速器 —— 不是靠吃饭喝酒拉关系,而是靠 “能帮别人、能链接资源” 的人际网,帮你跳出琐事、看到更大的局。
一、别再当 “部门孤岛”!你不是 “没资源”,是圈子太窄
你有没有发现,越想往上走,越容易被 “小圈子” 困住?
你每天只跟同部门同事打交道,聊的不是报表就是会议,时间久了,连其他部门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遇到跨部门合作,你只能靠领导牵线,自己连个 “能提前聊两句” 的人都没有,项目推进处处卡壳;
你觉得 “搞人际是浪费时间”,可等你想提战略建议时,才发现没人能帮你验证想法、争取资源,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就是很多人想当领导却没进展的关键:把 “人际网” 当成 “可有可无的点缀”,却忘了领导者的核心是 “整合资源”—— 而资源,就藏在你没接触过的圈子里。
就像书里的雅各布,明明想做战略规划,却只跟生产部的人打交道,连市场部、销售部的同事都不认识,自然看不到公司的全局。
这不是你有没有能力,是你的圈子太窄,看不到更大的机会,也借不到该借的力。
二、我的 2 个真收获:原来 “建人脉” 不用讨好,做好这 2 件事就行
读这段内容时,我想起自己以前推进跨部门项目的经历,才明白两个关键道理:
① 别只跟 “同事” 吃饭,多跟 “不同领域的人” 聊聊天
以前总觉得 “上班就是跟同部门的人搞好关系”,直到有次和公司市场部的同事聊天时才知道,他们正在推一个用户活动,刚好能解决我们部门的用户留存问题。后来主动对接,不仅合作出了好结果,还被领导夸 “有全局意识”。
这才明白书里说的 “扩建外部人际网” 有多重要:你不用刻意讨好谁,只要多跟 “不同领域的人” 聊两句,比如参加跨部门会议、加入公司兴趣群,就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需要什么 —— 说不定你的资源,刚好能帮到对方,对方的资源,也能帮到你。
② 别把 “建人脉” 当 “求帮忙”,先想 “我能给什么”
以前总怕跟其他部门的人打交道,觉得 “没事找人家,太刻意”。后来会像书里说的 “做桥梁”,每次跟其他部门聊天,都主动说下 “我们部门最近在做 XX,要是你们需要数据,随时找我”。
慢慢发现,大家也会主动跟我分享他们的资源:运营部同事会告诉我用户的新需求,技术部同事会帮我解决系统的小问题。原来 “建人脉” 不是 “求别人帮忙”,而是 “先给别人价值”—— 你帮别人多一点,别人自然愿意帮你多一点,这样的关系才长久。
三、3 个小行动:帮你从 “没资源” 变 “有人帮”
不用等 “有机会”,从明天开始,做这 3 件小事,慢慢建好你的 “领导人脉网”:
① 每周 “认识 1 个新圈子的人”:从 “小事” 开始搭话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去茶水间时,遇到其他部门的同事,随口问一句 “你们最近在忙什么呀?”;
参加跨部门会议时,提前 10 分钟到,跟旁边的人聊两句 “你觉得这个项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看到其他部门发的成果动态,主动点赞评论 “这个活动做得好,能跟你请教下思路吗?”。
刚开始不用多,每周认识 1 个,慢慢你就会发现,身边能帮你的人越来越多。
② 建 1 个 “资源清单”:记下 “我有什么,能帮什么”
拿出手机备忘录,简单列两行:
“我有什么”:比如擅长做数据报表、懂用户调研;
“能帮什么”:比如 “可以帮其他部门整理用户数据”“能分享调研方法”。
下次跟其他部门同事聊天时,偶尔提一句 “要是你们需要 XX,我这边可以帮忙”—— 别觉得不好意思,你给的小帮助,慢慢就会变成别人愿意帮你的 “人情”。
③ 每月 “跟 1 个非同事的人聊一次”:跳出 “公司小圈子”
别只局限在公司内部,偶尔跟公司外的人聊聊天:
加一些行业交流群,每周看两次大家的讨论,遇到有用的观点,主动私信交流;
参加线上行业分享会,会后在评论区留个言,比如 “你说的 XX 方法很有用,我能跟你多请教吗?”;
哪怕是跟朋友聊天,也可以问一句 “你们行业最近有什么新趋势吗?”。
外面的圈子能给你新想法,也能帮你看到更大的局,这是公司内部圈子给不了的。
《能力陷阱》里说:“领导者的价值,不是自己做得好,而是能链接多少资源、帮多少人成事。”
别再把 “建人脉” 当成 “走捷径”,也别再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 从明天开始,先跟 1 个 “不同领域的人” 聊两句,慢慢你就会发现,你能做的事,比以前多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