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
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从这些对话里看出赵威后所注重的是民为本,粮次之,君为末;这似乎有本末倒置的意味,实则显示了其重视的核心是民、即以民为本:民无生存之忧,则国必安定。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一问齐国德才兼备的人才对社会有贡献,为何却处境艰难。
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二问齐国有人助齐王解决民生疾苦,怎么却得不到出仕而进一步成就功业的原委。
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
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三问齐国北宫孝女有感天动地的行为何以不能出仕呢。
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苟无民,何有君?”就是赵威后民本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以民为本,方为为政的大计;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