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人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找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复杂的问题。比如说,读书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就会说,我看到哪个人读了很多书,但是也没赚钱,那就得出一个结论,说读书没有用。这就是大量的人会做出简单结论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因为我们就学会了用启发式问题替换一下,替换成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会有特别多的启发性偏见,你比如说,讲这个案例,在美国,人们统计肾癌的发生率,后来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很多人烟稀少的地方,肾癌的发病率都会很高。大量的肾癌发病率都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当你听完了这么一个调查结果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人们开始猜了,因为人喜欢找到原因,很多人讲人烟稀少的地方是不是医疗条件差?人烟稀少的地方是不是吃的食物不对?人烟稀少的地方是不是没有检查等等。
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出现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是因为小数定律在起作用。人烟稀少的地方,调查样本量很小,当它的调查样本量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极端的结果。所以你会看到,他今年的死亡率很高,到明年突然变得很低都有可能。因为样本量低就没法形成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而小数定律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
我们会很容易地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就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但实际上不是那样,这叫作偏见。
这里边还有一个效应,就是典型的锚定效应。他们找一群学生过来做实验,让他先转一个轮盘,就是轮盘上面有很多数字,当然那个轮盘被动过手脚的,就它每次停只能停在两个位置,一个是65,一个是10。
这些学生都去转,转轮盘,转完了以后问他们一个问题,说,你们觉得联合国里边的非洲国家大概占到百分之多少?这个数字大家都很陌生,多人都不知道,不确切地知道联合国里边的非洲国家到底有多少个,就开始说这个数字。结果经过了很多个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以后,进行分析,发现凡是那些转到10这个数字的学生,最终平均的指向是25%。而那些转到65的学生,大部分的人就最后的,平均的数字是45%。
从25%到45%,这是非常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怎么来的?是因为他们之前心理被锚定了,心理被锚定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心理当中非理性的一个表现。








网友评论